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5期 ID: 355366

[ 唐灵芝 文选 ]   

中学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理论透析

◇ 唐灵芝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的成功与否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的领域里,却存在着一些“痼疾”:
  首先是偏重“表现”,忽视“吸收”。具体表现为:平时的训练违背写作规律,无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作文时不得不超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假话、大话、空话连篇;不少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作文变成了“挤”文;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甚至畏惧情绪,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更有相当多的学生写作时在结尾处极力升华,目的是要使文章显出“更高的思想境界”。但这类升华绝大多数不是文章的自然发展,而是外贴的“膏药”,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其次是偏重“最佳”,忽略大多数学生,把重点放在有较高写作水平的极少数学生身上。而且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命题、忽视“需求”、忽视个性作文训练。让学生一味地按考试要求在规定的框架中训练,要求他们完全按照命题者的规范去写“填空”式的作文,作文成了同一种规程制约下的技术加工。其结果是:多数学生没有表达欲望,或拒写、或瞎编、或迫于无奈而抄袭。
  再次是偏重语言,忽视思维文章。表现为有的学生在语言上刻意追求华丽词藻,文章缺乏思想内涵;有的学生为追求“独创”,体现“与众不同”,写作时钻入死胡同,文章思路狭窄,内容单一;有的学生写作时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文章立意肤浅,缺乏灵气,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学生则盲目模仿、人云亦云,文章缺乏新意,内容空洞,读来平淡乏味。
  平时老师的写作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或听得津津有味、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们的感觉都是:老师的“理论”一点都用不上。
  为什么会出现“痼疾”?其“病因”何在?笔者认为其根本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悖论”现象。
  一、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与中学写作教学本质任务之间的“悖论现象”
  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我们国家,还没能形成一套植根于中学生写作实际的“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
  现行的理论,无论是教材中编写的,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操作中使用的,都是脱胎于大学写作教学中所使用的“写作理论”,这种理论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创作现象的总结,而中学写作教学理论正是对这一部分再简化再抽象的结果,如“文体训练体系”“摹仿——创造训练体系”“三级训练体系”①“三阶段训练体系”②等无不如此。
  这种理论体系有一个预设前提:中学生作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在此前提下,才有所谓“积累”“感悟”“观察”“内化”“文体”等一系列概念的产生。
  现在“创新教育”“创造力培养”满天飞,其实对于中学生写作教学来讲,它并不新鲜,中学生写作教学一开始便定位于“创作”的层次上,关键是这种“定位”是否准确。
  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新设想,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③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里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这一句,“已知信息”是“创造”的一个前提,今天大家大谈“创新教育”的时候,很少有人提“已知信息”这个前提。
  再来看一看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中学教育连同小学教育一起被称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本质任务是为孩子们今后的“创造”构建起必须的“已知信息”这个前提。我们不否认在中学时候应该培养其“创造力”(“创新教育”的本质),但它不应该是中学教育的本质任务。
  因此,“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的(基础)本质任务不应该是“创作”,而应该是“创作”必须的前提条件“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考力”是“创造力”的前提不必论证,“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创造”的前提条件,一是思考是凭借语言的,二是思考的结果要靠语言来表达。
  文学上的“创作”更离不开这两种能力,超越“语言力”和“思考力”大谈“创造”和“创作”就只能是搭建空中楼阁,因此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如今的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中也有“语言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但它不是把这两种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目的而建立起的理论体系,而是为达到“创作”的目的而创设的相关理论。
  “创作力”与“语言力”“思维力”是相关的,关键是谁主谁次,主次不一样,建立的理论体系自然不一样,中学生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是处在为“创造”而蓄积基础的阶段,因此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应该围绕“语言力”和“思维力”的培养而建立起一套体系,而不应该像如今这样围绕着“创作力”建立起一套体系。
  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本质任务是培养“语言力”和“思考力”,而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却是以培养“创作”能力作为终级目的的一套理论体系,理论与本质任务构成了一对“悖论”。
  二、中学写作教学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中学生写作实际需求价值取向之间的“悖论现象”
  上文已经论述到,中学写作教学理论是脱胎于大学写作学理论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大学写作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与概括,因此构建在这套理论之上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便是作家文人。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实中也正是如此,在中学写作教学者中或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群体无意识”,中学作文成熟的标准应该是:语言上辞采丰富而富有韵致;造句上生动而富有形象感;结构上迂回而曲折,圆润而完美;内容上丰富而有情趣,博大而又丰满;主题上深刻而富有哲理,新颖独特等等。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实际中,无论是教学者平常的作文批改,还是大中小型的各种考试;无论是各种作文类刊物编辑们的选编标准,还是多如牛毛的各种作文大赛评委们的取舍标准,无一不使用着这种标准。例如高考作文评阅中的“发展等级”标准。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的成功与否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然而,在中学作文教学的领域里,却存在着一些“痼疾”:
  首先是偏重“表现”,忽视“吸收”。具体表现为:平时的训练违背写作规律,无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作文时不得不超越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捕风捉影,或无中生有,假话、大话、空话连篇;不少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作文变成了“挤”文;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甚至畏惧情绪,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更有相当多的学生写作时在结尾处极力升华,目的是要使文章显出“更高的思想境界”。但这类升华绝大多数不是文章的自然发展,而是外贴的“膏药”,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其次是偏重“最佳”,忽略大多数学生,把重点放在有较高写作水平的极少数学生身上。而且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命题、忽视“需求”、忽视个性作文训练。让学生一味地按考试要求在规定的框架中训练,要求他们完全按照命题者的规范去写“填空”式的作文,作文成了同一种规程制约下的技术加工。其结果是:多数学生没有表达欲望,或拒写、或瞎编、或迫于无奈而抄袭。
  再次是偏重语言,忽视思维文章。表现为有的学生在语言上刻意追求华丽词藻,文章缺乏思想内涵;有的学生为追求“独创”,体现“与众不同”,写作时钻入死胡同,文章思路狭窄,内容单一;有的学生写作时无病呻吟、故弄玄虚,文章立意肤浅,缺乏灵气,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学生则盲目模仿、人云亦云,文章缺乏新意,内容空洞,读来平淡乏味。
  平时老师的写作理论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或听得津津有味、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们的感觉都是:老师的“理论”一点都用不上。
  为什么会出现“痼疾”?其“病因”何在?笔者认为其根本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悖论”现象。
  一、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与中学写作教学本质任务之间的“悖论现象”
  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我们国家,还没能形成一套植根于中学生写作实际的“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
  现行的理论,无论是教材中编写的,还是中学语文教师实际操作中使用的,都是脱胎于大学写作教学中所使用的“写作理论”,这种理论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创作现象的总结,而中学写作教学理论正是对这一部分再简化再抽象的结果,如“文体训练体系”“摹仿——创造训练体系”“三级训练体系”①“三阶段训练体系”②等无不如此。
  这种理论体系有一个预设前提:中学生作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在此前提下,才有所谓“积累”“感悟”“观察”“内化”“文体”等一系列概念的产生。
  现在“创新教育”“创造力培养”满天飞,其实对于中学生写作教学来讲,它并不新鲜,中学生写作教学一开始便定位于“创作”的层次上,关键是这种“定位”是否准确。
  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理论、新设想,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③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里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这一句,“已知信息”是“创造”的一个前提,今天大家大谈“创新教育”的时候,很少有人提“已知信息”这个前提。
  再来看一看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中学教育连同小学教育一起被称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本质任务是为孩子们今后的“创造”构建起必须的“已知信息”这个前提。我们不否认在中学时候应该培养其“创造力”(“创新教育”的本质),但它不应该是中学教育的本质任务。
  因此,“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的(基础)本质任务不应该是“创作”,而应该是“创作”必须的前提条件“运用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考力”是“创造力”的前提不必论证,“语言表达能力”同样是“创造”的前提条件,一是思考是凭借语言的,二是思考的结果要靠语言来表达。
  文学上的“创作”更离不开这两种能力,超越“语言力”和“思考力”大谈“创造”和“创作”就只能是搭建空中楼阁,因此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如今的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中也有“语言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但它不是把这两种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目的而建立起的理论体系,而是为达到“创作”的目的而创设的相关理论。
  “创作力”与“语言力”“思维力”是相关的,关键是谁主谁次,主次不一样,建立的理论体系自然不一样,中学生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是处在为“创造”而蓄积基础的阶段,因此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应该围绕“语言力”和“思维力”的培养而建立起一套体系,而不应该像如今这样围绕着“创作力”建立起一套体系。
  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本质任务是培养“语言力”和“思考力”,而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教学理论却是以培养“创作”能力作为终级目的的一套理论体系,理论与本质任务构成了一对“悖论”。
  二、中学写作教学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与中学生写作实际需求价值取向之间的“悖论现象”
  上文已经论述到,中学写作教学理论是脱胎于大学写作学理论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大学写作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与概括,因此构建在这套理论之上的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便是作家文人。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实中也正是如此,在中学写作教学者中或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群体无意识”,中学作文成熟的标准应该是:语言上辞采丰富而富有韵致;造句上生动而富有形象感;结构上迂回而曲折,圆润而完美;内容上丰富而有情趣,博大而又丰满;主题上深刻而富有哲理,新颖独特等等。在中学写作教学的实际中,无论是教学者平常的作文批改,还是大中小型的各种考试;无论是各种作文类刊物编辑们的选编标准,还是多如牛毛的各种作文大赛评委们的取舍标准,无一不使用着这种标准。例如高考作文评阅中的“发展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