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此,语文界研究与探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本文根据笔者所搜集和掌握的资料,将近两年高中古诗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中古诗文教材的是与非
1.科学拷问教材编写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来倍受关注。刘笑天在《高中教材文言选文准则例谈》(《山东教育》(中学刊),2013.1/2)中,对人教、苏教、粤教、鲁人四种版本高中文言文篇目进行了梳理,发现除了苏教、粤教等版本极少数篇目外,四种版本选文极其相似,几乎没有脱离课改前的人教版教材范围。文章从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思辨意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高中文言文选文准则进行了探讨,认为教材对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存有问题,选文偏重儒家文化,重教化、训导和励志,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思想滞后,充斥正统观念,思辨性不足,提出对教材选文典范性内涵的界定需要重新定位,认为选文一要向思想层面倾斜,从更多向度、维度选取具有更多人生范式意义的经典佳作,打造学生的精神底色;二要适度增加必修选文篇目,注释更加详细,便于学生自学;三要引导学生综合提升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肖建云在《百年语文教育低效原因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中认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白话文所占比例太大,而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小,白话凌驾文言,这是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倡导并期盼对语文教育来一场革命,让古诗文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主体,把积累知识和背诵诗文作为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改革高考内容和形式,看重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经验,慎取外国的做法,切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效率。
严寅贤撰写《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语文教材古典作品编写管见》(山东教育(中学刊),2012.7/8),认为中国古典作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节选”、“单薄”等几十年如一日的问题,而升入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学习古典文化的寥若晨星,导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上是局限在高初中语文教材所接触到的“支离破碎”和“一鳞半爪”,不能全方位、立体性地了解把握,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过于隔膜、过于陌生,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部分的编写,主张在理念上应旗帜鲜明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内容上应动大手术,使之成为“大部头”,做到文言教材独立化,选文系列化、单元化、“详释”化,让高中语文教材成为普及传统文化之根。
2.关注研究具体文本
熊言安、姜若虚的《〈木兰诗〉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2013.3),从《木兰诗》的版本和年代、文本结构、主题思想以及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处理等方面,将前贤和今人对该文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问题设计应具有系统性、层进性和生成性,提出了问题设计的具体的教学建议。
就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选读》的阅读教学,林忠港在《〈《论语》选读〉教学如何突破国学瓶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2012.3)中,认为教师应突破国学教育瓶颈,不断丰富国学知识,了解诸子思想以观照儒家;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参考名家注疏以解读孔子;不断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联系后世言论以反哺《论语》。这样才能教好《〈论语〉选读》。而刘保华在《寻求〈论语〉三味:趣味、意味、回味》(《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5)中,认为追求《论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功利的角度看可能不难,而从人文的角度看可能很难,教学应避免传统的崇圣效应,去追求《论语》教学的时尚效应、共鸣效应、通关效应和内化效应,努力让学生从《论语》阅读教学中读出趣味,读出意味,读出回味。
3.积极探索教材体系
针对现行高中文言文教材编写的问题,语文界纷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吉林大学的崔燕飞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豆丁网:2012.2)中,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2003年第1版和2007年第2版这两套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系统分析了其在选文上存在着篇幅冗长、内容与初中阶段衔接不紧密、主体与当代社会缺少契合点等不足,并提出了选文要联系当今时代背景,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等改进策略。
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暴露出的弊端,陈相元、程国洁积极开展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编著出版了《古典诗歌鉴赏(实验教材)》(现代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力图构建适合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实际的教材体系。该书依据课程标准,吸取单元和专题教学的思想,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增加了课程标准规定必学而现行教材遗漏的篇目,如李煜的《虞美人》,舍弃了现行教材中有而不宜于高中阶段学习的篇目,如屈原的《湘夫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等,分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以史为序,按照作家或朝代与体裁设置课程,组合教学单元,按一定体例组编成册。这是一线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所进行的一次可贵的实践探索和大胆创新。该书2014年荣获安徽省池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目前,该书正在安徽省东至县5所普通高中进行实验推广与应用教学之中。
二.关于高中古诗文教育教学的对与错
1.深入探讨教育理念
“互文性”原是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种文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将这一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互文性解读古诗文已经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孙东香、胡奎平在《互文性阅读建构语文教学新体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4)中,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主张采用互文性阅读理论来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论述了互文性阅读的必备要素(操作思维的前瞻性、文本选择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高效性)以及求证式、烛影式、链接式和应用式等具体操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