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是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考查高中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也就必然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考的古代诗歌鉴赏题,考生得分普遍比较低。因此,古代诗歌鉴赏,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我们研究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掌握鉴赏步骤与方法,对于提高广大高中学生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乃至高考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
(一)近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
全国近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全国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①体裁多样化,既有诗,也有词和曲,而诗(唐宋诗)占主位;
②题材丰富多彩,涉及山水、咏物、咏怀、羁旅行役、风物等多个侧面;
③考查以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和表达技巧为主,诗歌形象和语言的考查比重呈上升态势,而考查综合程度高,试题往往将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等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④题型多样,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非选择题有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比较鉴赏题和谈阅读启示的拓展题等,而非选择题型即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
⑤题量和赋分绝大多数省份命制为2题8分,少数省份题量命制为1题、3题或4题,赋分在6分、7分、10分、11分和17分不等。需要注意的是:以8分为基准,低分区域分布呈下降态势,而高分区域分布呈上升态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全国新课标卷赋分由过去的8分增加到11分,而北京卷由原来的7分增加到17分,增长幅度明显。
(二)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预测
近几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难度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试题区分度不大。如何降低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难度?这是一个令命题者苦苦思索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少省份在试题命制创新方面做出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下面,根据国家《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近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和特点,我们对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作以下预测,仅供同行复习时参考。
1.命题内容和要求不变而试题难度整体上有所降低。
考查内容仍然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要求仍然是D级鉴赏评价,即“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试题难度整体上降低主要体现在,一是填空题的设置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二是比较鉴赏题的设置将保持由整首诗歌比较向若干相关诗句比较的发展态势,三是选择题设置和启示拓展题的创新等。
2.取材的体裁主流态势不变而题材内容异彩纷呈。
考查的体裁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流,其他朝代的诗、词和曲次之。考查的题材仍将丰富多彩,涉及山水、咏物、咏怀、羁旅行役、风物等多个侧面。
3.主观题主流地位不变而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从题型看,主观题中简答题或问答题的主流地位不会改变,但其中的填空题、赏析题、比较鉴赏题和启示拓展题等,将继续得到可贵的探索、创新和发展。
4.题量和分值的主流趋势不变而又略有差异。
考查的题量仍然以2题为主,赋分以8分为主,诗歌鉴赏试题命制的这个主流趋势将不会有多大的改变,但具体到各个省份却略有差异。明年,还会有一些省份的题量设置在1题、3题或4题,分值也将随之有所增加或减少。
总之,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命制,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具体说,试题难度有所降低,区分度和效度有所提高,试题既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又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我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也就规范了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鉴赏诗歌时,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步:初读全诗,力求读通读懂。
这一步,要做到五个必看:①必看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体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它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也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通过认真阅读,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②必看作者。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创作经历、创作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试题时常在注释中提供一些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信息。③必看全诗。诗歌全文是鉴赏的主体,我们应花大气力认真默读,力求读通读懂。要做到:前半部分寻意象,后半部分找中心。④必看注释。全国各省高考诗歌鉴赏题多数附有诗歌注释。其作用:一是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无论哪一种,我们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注释的出现势必降低了诗歌的鉴赏难度,考生应充分把握其中的每一个有效的信息。有时,题干所要的答案就在其中。⑤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我们读懂了诗歌名句,也就掌握了诗眼和中心。
第二步:审视题干,反复推敲,规范答题。
在基本读懂诗歌之后,我们要认真阅读题干,将题干问题与诗歌内容结合起来反复研读、推敲,做到规范答题。其答题策略主要包括:①知人论世,评出作家风格特点。②依据题目,突出文体特点。③分点答题,点后例证。④就诗论诗,不枝不蔓。⑤适当运用文学评论语言。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这些常见文学评论语言的运用恰当,可以使答案显得技高一筹。⑥鉴赏答题,应“因题而异”。
三.灵活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高考诗歌鉴赏所考查的为两类五个点,即第一类为三个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二类为两个点: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命题又往往是综合在一起来考查。
第一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诗歌形象
形象一般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我们这里只探讨诗歌的景物形象和意象。一般说来,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要点:(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题]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命题者为了降低答题难度,在命制试题时,力避诗歌形象这一概念,只是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而实际上该题是在考查考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其答题要点:“几幅画面+作者情感”。
通过认真研读诗歌与注释,再审视题干,我们不难答出如下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例2](20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该题答题要点:“具体意象+如何反映时间变化+表现的情感”。我们知道,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结合,象指诗中的形象,意指诗人的情思。题干要求回答的“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回答“哪些融进了诗人情思的反映时间变化的形象”,联系诗歌内容看,这里的形象是指景物形象。明确了这些,我们认真阅读诗歌,便不难找出如下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语言炼字
任何一个单纯的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当汉字进入具体的语境中,才显示出高下来。所以,赏析诗歌语言的妙处,一定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所谓“字不离句”,就是说出某字在某句中的作用发挥得好;所谓“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必须联系某字所处的相关诗句甚至全篇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或思想感情;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或作者角度两个方面介入来分析表达效果。但在具体解答时,不能机械套用,要因题而异。
[例3](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问题]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该题要求回答“卷”“吼”两词的表达效果,并明确指出要“结合诗句简析”。其答题要点:“所写角度+具体内容+表达效果”。联系诗句,不难看出,“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例4](20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例4题,当年高考学生普遍得分偏低。赏析“孤”的妙处,不仅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还要联系诗歌注释。不仅要就诗论诗,还要知人论世。其妙处有: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3.表达技巧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布局谋篇手段,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而命题考查往往“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其答题要点:(1)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2)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例5](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问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该题答题要点:“两种表达技巧+技巧具体内容+技巧作用”。通过认真研读、比对和思考,我们不难答出: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除此以外,该题的表达技巧还有“双关”、“对比”和“虚实结合”等,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例6](2011年安徽卷,[宋]欧阳修《琅琊溪》,原诗见例1)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该题答题要点:“实写内容+虚写内容+虚实结合手法作用”。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第二类: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思想内容
一般说来,这类试题的答题要点:(1)分析并理解有关诗句所写的具体内容;(2)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3)所抒发的感情或所表达的旨趣。
[例7](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问题]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该题是选择题,须将四个选项对照原诗进行一番比照、理解和分辨。认真细心阅读之后,我们可做如下分析:A项、B项和D项对原诗内容的理解是正确的;C项理解有问题:一是三四两句并非单纯“写柳堤晴日的静景”,“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的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其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个咏写对象;二是五六两句也不仅仅是“写雨天的动景”,“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三是三四五六四句的表现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与“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与“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故此题答案为C。
5.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说来,这类试题需要考生了解背景,理解内容,把握情感,从而领悟观点。其答题要点:(1)亮明作者的观点态度;(2)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以求例证。
[例8](2008年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题]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该题答题要点:“亮明人生态度+联系词作具体分析”。我们认真阅读全词,可以做出如下解答: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经常考查的诗歌思想感情题当属“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个考点。一般说来,思想感情鉴赏的答题要点:(1)分析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或意象;(2)阐明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但不能一概而论,对于结合全诗对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的试题,还要视具体情况作答。
[例9](2010年安徽卷,[唐]杜甫《岁暮》,原诗见例5)
[问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寂寞壮心惊”,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并且要“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鉴赏答题时,我们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鉴赏答题时,可以从“时局背景”、“诗人境遇”、“主观志向”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还用兵”、“犯雪岭”、“日流血”和“朝廷谁请缨”等,可以看出战事紧张,时局艰危而朝中无人为国分忧;题目“岁暮”,既指一年之末,又暗含壮士暮年,而诗人客居异乡,难免孤独寂寞;“济时敢爱死?”足见诗人空怀报国之志,纵有一腔热血与报国无门形成强烈的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思想感情抒发或寄托的对象,因作品不同而命题又有差异。就安徽省卷而言,同样考查诗歌思想感情,所抒发或寄托的对象:2007年是“下片的句子”,2008年是“诗中小孤山的形象”,2009年是词作中的重点词语“空惆怅”和“无人解”,2011年是“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等等。答题时,一定要根据题干指向和要求做出具体而准确的解答。
上述讨论的基本解题方法,考生切不可机械套用。随着高考命题综合程度的不断提高,考生在解答时,要根据具体试题的题干要求,灵活并综合运用多种解题方法,以便求得诗歌鉴赏的实效。
综上所述,关于高考诗歌鉴赏,我们只有帮助学生把握高考命题趋势,掌握答题步骤与方法,才能使广大高中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陈相元,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东至。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