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第4期 ID: 402287

[ 何郁 文选 ]   

温儒敏高考作文研究述评

◇ 何郁

   温儒敏先生是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知名教授,国家语文新课标组修订版召集人。近几年他对语文教育关注甚多,其言其行已经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已出版《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集、二集;北大出版社2012年7月)。其中许多篇章论及到高考作文。如《谈谈高考作文与作文教学》一文,立论宏富,内容充实,许多观点,不仅切中时弊,而且务实客观,对语文教育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因为所谈观点甚多,内容又有些驳杂,有些观点我认同,有些观点我觉得似乎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着用片言讨论的方式,就温教授所谈的一些问题,再作一点分析,以此向温先生求教。
   传媒过分关注高考作文不一定是好事
   1、温教授认为传媒过分关注高考作文,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这样做会干扰正常的学术讨论。而且作文教学不是痛快文章所能解决的,传媒的过分关注往往会帮倒忙。这一说法,我是同意的。我也非常反感媒体过度关注高考作文,尤其反对炒作高考作文命题。每年语文高考一结束,媒体上对作文命题马上做出铺天盖地的报道,有唱赞歌的,有痛批的,有仿写的,有调侃的,不亦热乎!更有甚者,不惜用大版面大篇幅,对某些学校和个人猜题押题肆意炒作,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我以为这是很不严肃的。这样做,只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媒体赚足了眼球,至于学校、考生、家长和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能是忙中添乱;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消解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严肃性。所以,我认为,媒体炒作高考作文命题可以休矣!
   高考作文的四大问题
   2、温先生尽管是大学教授,但古道热肠,有平民情怀;他对高考作文的现状并不陌生,相反他很熟悉,这说明温先生平时很关注语文教育。温先生自己说,这是一种知识传统的延续——在民国时期,大学教授都是很关注中小学教育的,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和知名作家都曾在中小学里兼课。也因为此,温先生带头组建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希望以此为契机,为语文教育的研究做点实事。
   温先生在2011年5月接受《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时,把高考作文的现状概括为四个方面。他说,第一,“趋中率”居高不下和“文艺腔”成风尚;第二,宿构、抄袭和套写成风;第三,语文的衰落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作文也不例外;第四,高考作文阅卷演变成了教师培训。应该说,温先生的基本判断是符合事实的。
   所谓“趋中率”,就是打保险分。本来高考作文是语文试卷中最有区分度的一块,但现在失去了这一功能,许多老师阅卷时打保险分。温先生说,“据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可见打保险分十分严重!
   所谓“文艺腔”,就是文辞漂亮,假大空。温先生说,“上海某个杂志登载了三十多篇模范作文,我看了觉得文艺腔过浓,要么非常忧国忧民,要么就是曾经沧海般的无限感慨,……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年龄完全不相符。”可见写“漂亮”文章已成为一种恶劣的风气。
   温先生对宿构、套写的问题也看得很准。他说,“近年已经出现有些考生只写开头、结尾,中间摘抄大段备选材料的填充式‘馅饼作文’。这使得大量宿构、套写,甚至抄袭的作文也能混进二等文范围”。宿构、套写,甚至抄袭作文,不仅败坏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胃口,也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还使得许多有才华的学生不敢贸然下笔,因此一类文这些年少之又少。这是一种很坏的风气,必须坚决扭转。
   温先生还对语文教育的衰落趋势表示担忧。他说,“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巨变,大家不再像以前那么专心阅读、记忆、积累与熏陶,遇到问题上网一查就有了。可以明显感觉到,人的感性能力在萎缩。……过去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读书更多地处于功利目的,或者是职业性阅读”。阅读的萎缩,直接导致作文思想的苍白,导致作文格调的庸俗,导致作文内容的贫乏。阅读和写作变得十分功利,许多考生甚至只读考试书,这是温先生十分痛心的。温先生认为,要警惕互联网时代的这种变化,要通过大量阅读,开心启智,澡雪精神,对此,我深表赞同。
   还有一点,温先生也看得很透,他说,高考作文阅卷已经演变成了教师培训,这是一种严重的变异。本来高考作文阅卷是一件高水准的事情,应该选派眼光高远、视野开阔、有一定的作文判别能力的老师参与,但现实情况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复习,许多学校把高考作文阅卷变成了一个培训机会,每一年都轮流着让年轻老师参加阅卷,以此来了解阅卷现场的信息,指导自己的工作。这样一来,高考作文的质量还能保证吗?这真是让人担忧!(以上观点主要见于《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中《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一文)
   高考作文到底要不要套路训练?
   3、温教授用较大篇幅讨论了高考作文要不要套路训练的问题。照温教授看,还是不要套路的好。温教授重点谈了两个问题。第一,反对剑走偏锋;第二,反对套路训练。这两个问题,我认为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下面逐一分析。
   温教授说,如果写作太文学、太自由、不着边际,甚至有意冒险走偏锋,难免给评分的控制带来难度,考生也可能吃亏。温教授的话说得很实在,但还没有把意思说透。从现实出发,的确要避免剑走偏锋,避免冒险,因为作文60分或者70分,举足轻重,的确不容许考生随意冒险,以免影响整个考试成绩。但如果着眼于语文教育的未来,我又要大声疾呼:就应该剑走偏锋,就应该冒险!回顾高考作文走过的道路,那些至今还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好作文,哪一篇不是剑走偏锋、冒险写出的?江苏考生用戏剧形式写出《四幕剧》,四川考生用病历诊断书写出《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成《赤兔之死》,湖北考生用古体长诗写出《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门前》,……所谓剑走偏锋、冒险,说穿了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一种敢于打破作文套式训练的新异作文,难道我们不提倡创新作文吗?只有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好作文,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尊重个性,我们倡导个性化的语文教育才能有望真正实现!需要变革的,是目前基本上没有创造出剑走偏锋、敢于冒险的作文环境,而不是反对剑走偏锋;我们还不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甚至不敢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我们最习惯走老路,按部就班。这不能不说是高考作文指导者的悲哀!

温儒敏高考作文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