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期 ID: 353917

[ 刘向永 文选 ]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倒置"现象浅析

◇ 刘向永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促进学生兴趣、丰富课程资源等优点,但不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也会对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如:教学资源喧宾夺主,图解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音像代替语文实践,机器妨碍情感互动,等等。王旭明在《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语文建设》2012年7-8期)中说:“PPT等多媒体设备破坏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使本来完整而美妙的语文变得支离破碎……”信息技术本来应该是辅助角色,现在反而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主角”,在与文本、教师、课程、学生发展等的关系上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一、技术与文本倒置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理解文本之中,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价值判断、人文精神。文本的魅力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语文课,教师为了突出直观、形象,直接给出图片或者视频,反而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想象。
  笔者刚刚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读到“燕子来了,春天到了”的文字时,脑海中就涌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直到今天,每次想到春天,我的心头自然就会涌现出那种意境,这是任何影像都无法替代的。另外,以直观形象取代文学意象,会导致文学含蓄性的消失和学生想象力的弱化。笔者曾经听一位教育信息化专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学习古诗《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有了信息技术以后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庐山瀑布了,但从照片或视频却一点也看不出庐山瀑布如何有三千尺,如何像是银河落下来了。诗歌文本本身带有一定夸张成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激发想象机制,对文本进行思维再加工,在头脑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而现实的照片则过于真实,摧毁了文本的想象空间。
  语文是什么呢?语文说到底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交流思想。语文课堂就是要运用语言文字去表达信息、传递信息,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体味、去想象,构建自己的文本想象空间。所以,朱熹论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叶圣陶先生主张要“潜心会本文”。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泳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
  二、技术与教师倒置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情感碰撞、心灵交会,在师生对话之间,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更关注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呈现,而忽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人性化的教学被冷冰冰的机器取代。语文教学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行走于字里行间,留恋于墨韵书香。教师带有感情的范读和隽美的板书,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是任何课件不能取代的。
  有时候,教师为了体现新技术的运用,经常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一起朗诵。虽然录音的发音很标准,朗诵也抑扬顿挫,但却缺乏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技术虽好,但是却是冰冷的工具,只有人才能够带来最真挚的情感交流。
  现在经常能看到语文教师上课不使用黑板和粉笔,用多媒体屏幕直接投影教学内容。其实,教师在放弃粉笔字的同时,也放弃了给学生示范汉字书写之美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教师的粉笔字就是教师语文素养的表现,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之中,就会自然地去模仿、去学习。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场所。信息技术所呈现的字体再清晰、再漂亮,也只是千篇一律的电脑字,缺少个性美。
  三、技术与课程倒置
  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往往存在着去语文、重媒体的弊端,缺乏对语文课程本质的思考,机械地套用媒体工具,从“人灌”到“机灌”,抹杀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技术与课程位置颠倒是最大的本末倒置。
  现在许多教师普遍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加入信息技术的元素,似乎就是缺乏时代气息。他们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如何制作课件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呈现上。一堂优质的语文课,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绝不是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着眼于要达成哪些语文教学目标,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和活动来达成这些目标。笔者曾经听过几节语文课中应用电子白板的课例。在课堂上,语文教学最精髓的东西教师没有讲出来,而花了许多功夫在如何使用电子白板上。教师表面上使用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教学理念却丝毫没有改变。
  语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之前要先思考:什么是语文?语文课程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给这节课带来哪些好处?不用是否可以?语文教师唯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恰当而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技术与发展倒置
  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常常适得其反。
  信息技术呈现信息的方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曾讲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给高年级学生上课是不能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必须用粉笔讲课!其原因是:讲课重在与学生做思想交流,PPT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扼杀”了深入讨论、批判性思考以及周密的决策。语文教师为了更多地传授知识,往往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过满。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只能茫然地被动接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去欣赏文字,去体味语文的内在情感。在很多课堂上,语文教师一味地问,一味地做(题目),一味地看(幻灯片),一味地追求新、奇、异,大多像开会(杂)、像演戏(乱)、像比赛(闹),很少停下来充分讲解画面本身的内容,很少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探讨。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探究,该做的笔记没做,该思考的没跟上,对所学内容生吞活剥。
  另外,长时间使用信息技术呈现信息,会使其失去本来具有的新奇功能。按照凯勒的动机理论,当一种呈现方式持续15分钟以上时,学生就会感觉到厌烦,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也是一样的。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倒置现象,实际上是由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角色认识偏颇所导致的。信息技术只是工具,只是手段,真正的魔术师仍然是教师。语文教师应该让信息技术回归正确的位置,回归是对弊端的反拨,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