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札写作包含日记、札记、日常的读书笔记。自清末民初语文教学独立设科后,为锤炼和提升学生的学养、修养和原创性母语写作能力,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将日札写作引入语文教学。回顾民国的日札写作教学,主要有如下理论与实践成绩:
一、明确了日札的定义
朱光潜认为,日札“是作者用他的资禀、经验、修养所形成的观点上,以自己为中心,记载每日所见所闻”。梁启超说,日札是“(学生)每日各记其内学外学,及读书所心得,时事所见”。这是据作者记事的中心、叙事的观点而给日札所下定义。这就是说,日札是人们对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事及心得体会随时记录、日积月累的日常性言语表达行为之一,也应是极具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的写作行为。
二、澄清了日扎写作的本性
日札写作是一种私人写作。鲁迅先生说:“(正宗嫡派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胡适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札记)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受二位先生的影响,学界通常认为日札是隐私写作或私密写作。其实误解了二位先生的本意。
胡适在写作日记、札记或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很长时间内都喜欢将这些日记、札记、读书笔记示阅于人——即使是1910年2月13日(农历)他身上发生的一则极“丢人”的隐私之事也不避讳。胡适还喜欢把日记、札记、读书笔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thinking aloud)”,把他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并随时记录人际交往中与别人发生的思维及思想碰撞,最后这些日札都留作他自己省察的参考。作为“自己思想的草稿”,日札记录的私人性思考没有成熟、未成系统,因而在未公开发表前是不宜给人看的,只能留作自己省察的参考。
综合二位先生的全部言论和一生实践,他们关于“正宗嫡派”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观点是揭示了日札的“私人写作”性,即:“私人写作”不反对日记给人看,但反对在写作时先存给人看的动机。也因此,日札才成为极真实、自由、最见真性情和真人格的写作行为。
三、发现了日扎的审美价值
很多时候,日札是简略、粗疏的,不太讲究体式规范、行文技巧和文字斟酌,是极自由的写作。虽如此,人们仍认定日札是最具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的文字写作行为,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人格。
周作人说:“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出作者的个性。朱光潜认为,日札不讲究体式规范、行文技巧和文字斟酌,也不避简略与粗疏,因此它“没有拘束,遇有感触,随时记录,……片言零语加群星罗布,各各自放光彩”。他还说:“这类文章大半文词极简洁而意味隽永,耐人反复玩索。虽是零碎的记载,各自独立,而结集起来全盘看去,仍有一个一贯的生命,因为每句话都表现作者的人格,许多零碎的话借作者的完整的人格贯穿起来,终成一个整体,虽杂而却不至于乱。”细究起来,即便是记“流水账”或是作枯燥无味的起居注,它也应该不乏隐性的个体经验与生命意识;因为作者之所以记,必有记的理由,内中自有作者的某种情思与考量。只不过,这些情思和考量没有形之于文本;如形之于文本,难保不是极精妙的文学性内容。
所以,笔者认为,日札之美,不在体式、技巧或文字,而在于作者从个人眼光对日常琐碎中那令人心动的“一霎”的精确捕捉,以及对当时“事、态、情、境”的敏锐感觉。并且,这些日常琐碎中那令人心动的“一霎”背后往往站着一个完整的生命。因此,胡适认为日札具有自传的特点。这也许是日札之具生命魅力的根源。
四、认识到日札写作的教育意义
日札写作的教育意义主要有如下方面:
1.可以把日札当作一种文学的训练。朱光潜立足于美学高度,主张以美感的态度看待日常生活,“把日记当作一种文学的训练”,逐渐养成艺术家看事物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表现的情境,创造一种以“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情趣化”为特征的日常生活。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朱光潜很重视选择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事态情境,如“一番家常的谈话、一个新来的客、街头一阵喧嚷、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听来的一件故事……”或“常备一个速写簿带在身边,遇到一片风景,一个人物,或是一种动态,觉得它新鲜有趣,可以入画,就随时速写”。“把日记当作一种文学的训练,就要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
这些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审美敏感力、观察力和感受力,教会他们驾驭具体的生活情境,让世界鲜活地呈现于眼前;而学生有了驾驭具体生活情境的丰富经验,想象力也能得到丰富和发展。
2.日札写作具有极高的语文写作教学价值。这表现在文体训练、素材积累和文字训练方面。郁达夫说:“小说家在初期习作的时候,用日记体裁来写的时候,其成功的可能比用旁的体裁来写更多一点。……散文作品里头,最便当的一种体裁,是日记体。”此外,日札还是练习记事文、小品文、感想文、批评文、散文诗等文体的重要途径,对初习写作者而言,它有良好的文体训练功能。日札还有很强的素材积累功能。郁达夫把日记分为五类,即:社会见闻日记、个人情感日记、纪游日记、读书笔记、交游往来日记;在内容上,它们主要是镌刻了时代的风云,摄取了社会的风习,绘写了文坛的逸闻,描写了山川的秀美,记录了博览的心得,诉说了文章的得失,倾吐了情感的波澜……十分丰富。写日札要经常性地斟酌字句,这便于作者养成随时锤炼言语文字的习惯。比如,郁达夫的日记文笔隽妙,有鲜明的“亦文亦史”特性——“文则妙手轻拈、信笔点染而自成佳趣;史则秉笔直书、不尚雕琢而翔实可信。绘人状物,妍媸立辨;臧否世态,忠奸昭然。”这表明日札写作具有强大的言语文字训练功能。为此,黎锦熙提出了“日札优于作文”的写作教学原则。
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日札写作教学,取得了很多好的教改经验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学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日札写作教改活动,兹撮数例示下:
1.梁启超早年供职的万木草堂把日札作为一门课程规定在《长兴学舍学表》中。维新变法前后,他应陈宝箴之聘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也继续沿袭这种日札写作教学,并为维新变法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仅时务学堂第一班的40名学生中,就有著名的“庚子六君子”——唐才常(教习)、林圭、李炳寰、田邦墙、蔡钟浩、傅兹祥。他晚年(民国时期)追忆此事,曾感叹说:除上堂讲授外,最主要者为令诸生作札记,师长则批札而指导之。发还札记时,师生相与坐论。时吾侪方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札记及批语中,盖屡宣其微言。湘中一二老宿,睹而大哗,群起掎之。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于京师,御史某刺录札记全稿中触犯清廷忌讳者百余条,进呈严劾。戊戌党祸之构成,此实—重要原因也。……诸生,有李虎村炳寰、林述唐圭、田均—邦墙、蔡树珊钟浩,俱从绂丞死于辛亥汉口革命之役。其署名蔡艮寅者,则松坡旧名也。
2.上世纪20年代,浙江一师有“10步骤写作教学法”,摘要如下:
说明。每星期或两星期教员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将关于本问题的材料分给学生,并指示阅读的次序,如学生不能全阅,可指定专阅几篇。
……
分析。学生每看一篇文章应该先用分析的功夫……
综合。学生把各篇文章看完后,应对于一个问题用综合的功夫。综合的次序如下:……,这是做一个问题的大纲。
书面批评。学生作好大纲以后,应该对于这一个问题的意见,用文章表示出来作成札记。
口头的批评。学生作好大纲批评以后,教员随便取几个学生的大纲和批评发表出来,请各位学生发表批评,教员又就学生口头的批评,随时批评。
学生讲演。教员请各学生轮流在讲台上讲演一问题的大纲和批评。
辨难。教员学生得提出一问题的甲乙两说,请各学生认定赞成哪一说,两方互相辨难。教员应随时加以判断,并得参加意见。
教员讲演。教员讲演分两种:①把各学生札记的内容分别统计一下总批评。②教员自己对于一问题的意见。
批改札记。札记的字句,如有不妥的地方,教员应加改削。
此外,上世纪20年代扬州八中张震南老师等人开展了“札记”写作教改活动,30年代高馨圃老师开展了“日记代替作文”教改实验。这些活动对我国当代的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如20世纪80年代魏书生进行的“日记代替命题作文”教改实验就肇源于高馨圃老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