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的课堂,负载太多,附加值不多;形式太多,有效性不多;成分太杂,原味性不够。笔者结合在台湾听的三节语文课,谈谈对简约、纯粹、有效的语文课的认识。
一、形似简约,却不简单
一件“秀于外而绝无浮躁,慧于中而内蕴悠远”的艺术品,往往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却耐人寻味。课堂亦如此,形似简约,有效是魂。而目前的语文课常常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上过于繁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连珠炮式地发问只为完成备课环节和流程,却忽略了与学生有效地沟通;教学设计看似花样百出,却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在台湾新竹工业园区实验高中双语班听了一节课,讲的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课堂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导入。教师:“下周五考试,这周五交作业,顺便提一句:作业在周五交,一定要把去年未用完的作业本用完。今天我们学习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平常开局)
二、老师提供大量补充材料,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补充注释。
三、改编剧本,分角色。教师:“这篇白话文非常长,里面有几个人物?大家要决定演什么角色?”学生上黑板书写分工责任人,同学之间彼此推荐选拔。
四、小结。教师指定几篇张爱玲作品,要求课外必读,又一次提醒考试。下课。
如果以新课程的评课标准来评价,这会是令人诟病的一节课。从教学目标来看,不够全面、具体、适宜,没有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知识目标没有量化要求,知识和技能未当堂得到巩固和强化;从教材的处理来看,未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从教学思路的设计来看,无编排组合,无严谨结构;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与探究;从教学效果来看,未体现活跃思维,热烈气氛,学生积极踊跃的学习状态。如果让评课专家来打分的话,也许这节课会是不合格课。
然而这却是一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因为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功课,通读了张爱玲的所有作品,所节选的资料,是一份有效的导读资料。她让学生通过自己来扮演,体验小说中的角色。老师对国文教育的理解是,只有学生对文本切入得深了,才是真正的学习。她采用让孩子改编剧本的方式让他们进入到对《倾城之恋》的学习中,关注的是学生走出校门后,忘记了知识点却还能记得的东两。形似简约却不简单的课,才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有力的武器。
二、意在纯粹,功力至上
杨丽萍的舞蹈,因为她对生活的理解和积淀,而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吴冠中的绘画,因为有了数十年苦心孤诣纯粹的坚守,使之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语文课亦如此,因纯粹而有意蕴,因深厚而纯正。
笔者在台北市中山女子高级中学高三年级,听了一节国文课“孟子思想核心”,环节如下:
一、导入。教师问:“儒家思想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读它?它到底有多么重要?”
二、播放人物纪实片。
三、老师串讲孔孟思想中的“君子”“仁人”“大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
四、小结。
这节课由老师串讲《孟子》,纯粹是一讲到底。如果以我们的评判标准来看,整节课无启发式教育,更无学生的响应活动,似乎是无效课堂。然而这位老师在课堂上能够用很幽默的方式自由处理教学内容,看似轻松,其实这堂课的分量是很重的。他国文功底深厚,通晓琴棋书画,知悉古代经典和现代文学。因此在课堂上,他能根据“国文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文本的‘原生价值’中选择了‘生命的价值’”,把“教育价值取向转换成教育策划的起点”。讲的是《论语》和《孟子》,但核心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在对孔孟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中,提高“生命自觉”;它不仅使学生未来在与外部世界沟通、实践中具有主动性,而且对自我的发展具有主动性。在课堂上传递孔孟思想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以致用”的部分,把“生命自觉”的意识启蒙不着痕迹地结合于教学中。这位老师让我们看到,语文教学意在纯粹,功力至上。课堂没有概念化,在具体的动态的教学中,把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贯穿其间。
三、味在原汁,自然天成
笔者在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听了一位老师讲儿童诗《夏夜》。教学环节如下:
一、学生的座位分列教室的两边,老师站在场地的中间指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蝴蝶、蜜蜂、牛羊、萤火虫、小鸡、小鸭等等,扮演角色的同学按照老师的指导表演,朗读的同学分不同角色朗读。
二、师生对话。诗歌有三种呈现方式,是哪三种呢?同学们觉得这首诗是写给谁看的呢?欣泽同学和老师哪一个读得好啊?为什么山峦静静地睡了,田野静静地睡了,却又写到小河、南瓜、风还醒着?大家想想《枫桥夜泊》写到的钟声,还记得吗?
环节一中朗读和角色表演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揣摩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凭借,学生读和演得都不到位,表明学生没有领悟诗境,此时老师并没有把表演只当作一个过场,而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引导,直至学生完全进入诗境。这样费时很长(差不多半节课),但授课老师着重的是学生是否能真正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才是基于学生原生态的教学,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环节二中的对话,是老师不露痕迹的点化。第一问是引导学生悟情入境的教学环节的自然总结;第二问是让学生更容易明白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第三问是引导学生们深入探讨诗歌以动衬静的手法。第四问,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又以《枫桥夜泊》作引导,引出以动衬静的作用。
整堂课无段落大意,无中心思想的分析,无道德灌输,甚至也没有考试的知识点强化,但是学生却真正有所收获。一切都在老师和学生的交互中进行,和谐、融洽,自然、天成。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老师指导得了无痕迹,学生语文能力自然生成。这是一堂以“玩”为主线的语文课,“玩”得自然有效,“玩”出了语文课应该得到的东西。从这堂课,我看到了由本色质朴、自然天成,以及平和的对话所构成的美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我体会到了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为出发点,以学生最终得到发展为终结点所形成的清新而生动的课堂互动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