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们比较热衷参与的教研活动。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最直接,最能与教师已有教学经验形成参照,促进其改善自己的教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听评课也给小学语文老师带来许多困惑。
第一,为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堂上难以有机统一?强调工具性,老师就从课文中摘词寻句,语文课成了生硬烦琐的语法分析课,学生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强调人文性,老师就在课堂上极尽煽情之能事,多媒体声光电一并运用,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学生人情入境产生理解和体验,但浮情泛滥近乎矫枉过正,让听课的人深感其累,不明白语文老师这般“折磨了自己还搅扰别人”是为哪般?第二,学名师到底学什么?当下我国小学母语教学形成了诸多的流派,诸如智慧语文、生命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文化语文等等,显示了开放的环境下,教师主体精神的释放。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愿意观摩名师的课,从中寻得上好语文课的良方,但在面对丰富多样的语文课时,他们看到的是名师在课堂上的风采,看不到课下的努力与探索,学的是皮毛,得不到精髓。当道不深、术不精时,年轻的教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语文课,总是让人产生班门弄斧、牵强附会之感。那么,教师迷恋用他人的经验来解决自己教学的问题,能否行得通呢?第三,为什么语文教学受到的批评最多?语文是母语。小学语文课谁都听得懂,听得懂就会有感受,有感受就能说三道四。更因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不高时,各种人物纷纷登场把脉问诊,献计献策,有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也有建议语文教学重视多读多背的,还有建议语文只抓读、写两翼的……种种建议都有理据并有成功的案例佐证,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的人、那些著名专家说的话,小学语文老师更是照单全收,试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结果呢?还是落
得批声一片,左右不是。到底要如何做呢?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仍未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藩篱,仍是盲目地、囫囵吞枣地应对各种批评和建议。其实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我们搞什么教学改革,冠以什么名堂,抑或是探索了多少方法和手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认知、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语文教师有真知、真传,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就能引人入胜。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来是课堂教学的“末”,本末倒置的结果是教师失去自我。语文教师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
一是读真书。教师要潜心会本文,用心感受文本的深文奥义。大多数语文老师在钻研教材时,不面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自己的理解,而是急于去找各种教学参考书,对资料过度依赖,导致“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亦难以取舍,往往过度借鉴,没有自己的清晰思路,导致课堂上师生疲于应付,失去教学本该拥有的沉静、思考和碰撞。教师应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依据学生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的助读系统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应能够尊重学生的天性、体现自身的特点和清晰的教学思路。要避免简单地模仿和套用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理性地规避来自教研力量的强制干预。我们都要认真反思某些专家的指导,他们以为教师水平不够,于是包办代替,当老师不理解而照搬那些做法时,其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照本宣科。
二是说真话。教师要成为内心真实力量的拥有者,在课堂上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懂的话。不可否认,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都是情绪饱满的,但为什么不能触动学生?是因为不管他们说什么,都是一种腔调,一样的昂扬,听似有感情,实际是浮泛无根、空洞无趣的。这是由于教师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表达不一致导致的。廉价的模仿不能唤起学生与之交流和对话愿望,这也是很多人感觉语文老师不会好好说话、很假的原因所在。只有在表达时流露着真诚、真知灼见,一下子抓住听者的注意,才能在心灵相遇的过程中,让人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受,产生交流和表达的欲望,这正是听者表达之潜能被唤醒的表现,靠什么呢?一靠思想,二靠真情实感的流露。
三是做真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没有灵魂和个性的教学,一定是雷同和乏味的。在各种教研活动中,教师每每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其实失望的不只是千人一面的课,更是因为这些课没有给教师带来力量,反而越来越失去了信心。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造就一批同质化的教师,而是拥有一批个性化的教师。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教学要避免复制其他教师,而是要符合自己的天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要明白,教学方法本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会有灵性和旨趣,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
“洗尽铅华呈素姿”,我们戒除浮躁之后审视教师职业的特点,即是“教书育人”。道理平实而又简单,践行起来却是极尽复杂与玄妙的。实际上,老师们参透其中的奥秘并不难,“教书”意味着教师必须拥有知识,“育人”意味着教师要有人格力量。当我们不盲目地寻求解决语文教学困境之道,而是俯下身子,潜心读书,做好自己,成为自己,就会不断地接近教学的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