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仔细钻研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效;深入挖掘教材情感个性,创设情感氛围;深刻体验教材语言,读出情感信息: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努力实现情知交融,升华情感内涵。如此,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情感与知识交融”,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
情随境迁,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需要的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激发他们想象力的空间,善于把他们带人文章的情境之中,让其仔细品味、咀嚼,受感染熏陶。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景,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使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
例如,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笔者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启发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情境。说明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寄托物是什么(寄托物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创设想像情境,一般在教学活动的高潮阶段。主要是体会人物的感情。作品中人物感情的抒发离不开语言媒体,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把学生带人想像情境,都不应忽视对作品语言的深入品味。
二、挖掘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挖掘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是学生情感移植的基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以人情。”语文学科有浓厚的文情诗意的特点优势,教材中的不少内容扣人心弦,令人产生情感共鸣。作为教师,应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如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我们就可以主要扣住“父子亲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体会这一人间至情:并结合自身体验从而引起共鸣。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这样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极积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此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
再如,《乡愁》这首诗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深厚感情。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读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融情于文本,让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语文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文字共舞,让精神欢歌,让心灵得到愉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分析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时。抓住这类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必能使学生做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畅游于浪漫之境,从而使审美体验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善,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又如《最后一课》,全文悲愤的基调和炽烈的爱国热情,使得结尾中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光彩夺目。让读者的心灵与之共同震撼,充满了悲壮而气壮山河的美感。
再如,我们的情感可以借助文本内容,进行升腾:比如:当我们愁绪满怀时,就想到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我们就直接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我们与朋友异地而居。相隔千山万水,为表达良好祝愿,便想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就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学品位。
总之,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就是说在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文章时。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对课文情感因素体验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感情因素体验的水平。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透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体,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味”,使学生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得到陶冶。在语文水平上得到提高,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