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595

  

刍议语文教学的“四走进”

◇ 高 苏

  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认知体验。走进文本作者的精神领域,走进文本的深层内涵。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魅力所在。
  
  一、走进作者
  
  阅读的本质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师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便于与作者对话,我们有必要“知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创作风格、创作背景,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样便于学生与作者交友,唤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由“知人”到“知文”。比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如果单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角度进行教学,难度并不大,然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面对被贬官、遭闲置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现出来的失落中有旷达超脱的复杂“闲”情,却并非易事。为此,老师可布置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苏轼”,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并充分联系已读过的苏轼诗词,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看到作者挥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对其文品、人品的感悟也就更透彻了。
  
  二、走进文本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对文本的学习,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大量的原汁原味的文本阅读。只有在与文本的直接、反复对话中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获得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就是回归本色阅读,引导学生充分地走进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1 引导学生美读文本
  美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项重要的创作活动。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语文要读。细细地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的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起伏情感和深邃哲理。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的。教师要巧妙地进行细腻而深入的朗读指导,每次朗读应有具体的要求,循序渐进。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为学生营造好诵读的空间、把“读”这一环节调控好,那么语文课就成了学生享受美的殿堂。
  
  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语文首先必须姓“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以语言的感受、涵泳、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精华,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若失去语言这条根,也就失去了语文的个性。语文教师要在文本学习中设计专门的语言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可从“语言感知——品味—二积累——运用”等几个层次来展开教学。如品味语言的方法有:精读精彩画面,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深层含义,比较不同句式,关注修辞运用等等:积累语言的重点是:在表达用词造句上准确精妙。甚至让人再也找不出可以替代的词句,新语新词和新颖的修辞语句,耐人咀嚼、富含哲理的语句。触动心灵的语句等等。
  
  3 引导学生读出问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就要把学生习惯的“带着问题读书”改变为“读出问题来”。只有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逐渐形成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还有助于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可见,读出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推进教学活动的实质性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敦师一定要把读出问题的权力真正交给学生。一言一行都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好的教师往往是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因为他懂得教学艺术的真谛,教会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
  
  三、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跳出文本,走进生活,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链接,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既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来,引生活之泉浇灌文本,又要把学到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让文本走进生活。比如,学习《民俗风情》单元时。引导学生结合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就会对民俗文化的魅力有更深的感受。学习《对联六副》时,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对联,并尝试为自家或班级拟一副对联。学习,《新闻两篇》时,可让学生收集最近报纸上的消息,开“新闻发布会”,还可指导学生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就必然会注入活力。
  
  四、走进心灵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地为学生构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对作者、文本、生活的认识,与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产生对话交流,就会引发学生心灵的火花,从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都以抑恶扬善为主题,比如泰戈尔的《窗》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可结合小说戛然而止的结尾,让学生展开想像,从而引导学生找到他们心灵的春天,明白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再如学习《论语》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欠缺,今后有什么打算?……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说真话。动真情,要有心灵的震动。学生与自己和他人心灵对话的过程,无疑会促使他们进行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心灵,与之真诚对话交流,这样才能充分张扬语文教学的个性。

刍议语文教学的“四走进”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