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566

[ 杨正茂 文选 ]   

补充例举高中文言“而”的用法

◇ 杨正茂

  “积累梳理”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作为常见常用文言虚词首席的“而”,自然成为课程和相关资料关注的第一对象。然而其常见用法的“表假设”和“表且的”,不论课程还是其他相关资料都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即便涉及也很少课内例句,“表假设”大多取初中原教材《冯婉贞》中“诸君而有意,惟余马首是瞻”为例,“表目的”的解析及其例句则基本没有。事实上,不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义项”和“用法”首先是普遍存在于语言现实(现象)之中。然后才根据此具体语言现实的普遍现象,总结抽象出规律性的理论,(如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等可为佐证),而后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如读写等),文言诗文也不例外。因此,只要是语言现实存在,其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义项”或“用法”,无论是课程还是相关资料都是不能也是无法回避的,因为首先学生会问及,作为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合情合理的解析。其实高中课程内不乏“表假设”和“表目的”用法的“而”的例子,但基本上被解析为“表转折”和“表顺承”。现择取其中相应例句,与师生们共同探讨辨析:
  表假设——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一册《劝学》)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册《师说》)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三册《六国论》)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第三册《游褒禅山记》)
  ⑤死雪有知,其几何者?
  (第四册《祭十二郎文》)
  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到传》)
  ⑧吾攻赵旦暮且下,雪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上例加点“而”所在分句,重在表现“假设”前提而非“转折”(事实)结果,如果要硬性解析为“转折”,就只有在转折词“但是”之类后边再加上假设词“如果”之类,才合乎逻辑,
  表目的——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
  (第二册《过秦论》)
  ②外连衡于斗诸侯
  (第二册《过秦论》)
  ③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第二册《过秦论》)
  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第二册《过秦论》)
  ⑤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第三册《石钟山记》)
  ⑥籍叟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第二册《鸿门宴》)
  ⑦漫立远视,而望幸焉。
  (第二册《阿房宫赋》)
  ⑧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又也。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例加点“而”。均可以解析为“以便、用来、来、是为了、目的是、为的是”等“表目的”的词语,“而”后边的行为是“而”前边行为的目的,如。上例①中的“弱秦”是前边“会盟”的目的,②中的“斗诸侯”是前边“外连衡”的目的,这与“表目的”的“以”用法相同,如“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必自见”(第六《屈原列传》)句中两个加点“以”即可解析为“表目的”的词语。

补充例举高中文言“而”的用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