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590

[ 钱刚美 文选 ]   

提问二问

◇ 钱刚美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运用得好,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那么怎么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启”与“引”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问什么
  
  不夸张地说,凡教师皆会问,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没提问的教学是枯燥的,是满堂灌,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问呢?
  笔者近日听了一些公开课。发现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存在着“无效”、“低能”、“诱导”的偏颇与嫌疑。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幼时记趣》时,一上课,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有童年,对不对?”这看似亲切的提问,其实就是一个“无效”的提问,谁没有童年呢?如设计成:“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会有许多乐趣吧,让我们来说说自己的故事,看谁的童年最有趣”。然后由此引入课文教学,效果会更好。又如,有位老师在讲《甜甜的泥土》一文时,这么提问“同学们,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你们说对不对?”这个问题,明显就是“诱导”,学生们除了说“对”,还能有其他选择吗?另外,这个提问还有人文关怀上的缺失,难道与父亲生活的孩子都是痛苦的吗?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还真不是随便问问就能驾驭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在教学中问些什么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启迪”性,能抛砖引玉,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所谓“启迪”性,就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有自由驰骋的天地,有充分发挥智能的余地。例如笔者在教学《窗》时,要求学生:请以“这是一扇()窗”的形式,给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出理由。像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能引领学生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又如笔者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笔者接着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其次,提问要能有“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多方面寻求问题的答案。教《马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这么问学生“在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到t伯乐,吗?”这样的“问”,能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开”,并把“问”与生活、与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再次,提问要能“深刻”,跳出课文,直指心灵。例如在讲《父母的心》一课时,对文章公认的主题——“父母的爱”,我们能不能大胆地设疑追问:“父母最终没把孩子送出去,是爱孩子,但送出去难道就不是爱孩子吗?他们这么做难道不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生存、发展的机会吗?不是更深层次的爱吗?”虽然这么问,有点“超纲”,但如果学生能够深入研讨这个问题,我想,对他们的成长最终还是有益的。
  
  怎么问
  
  知道了“问什么”,我们还应该掌握“怎么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如果没有高超的“厨艺”。一样做不成“色香味”俱佳的“大餐”。其实提问的艺术性主要就是体现在“怎么问”的环节上。
  1 提问不能过于频繁,问题数量不宜过多
  如果一堂45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就会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有时向进行思考!只能是在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从而何谈效果!一堂课,我们最多只能设计10个问题,而且最好是问问题频率不要太高,要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
  2 不问重复的问题,不重复请学生回答
  我们要改变习惯性重复问题的做法。这种不良习惯只能把学生训练成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能让学生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初次出现的问题。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丢失,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重复问题,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减弱了他们的兴奋度。但如果问题本身较复杂,有多个层面,就有必要重复问题。
  3 提问切忌唱独角戏,自问自答
  我们有些老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不容学生思考回答,抢先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又怎么能学会思考、形成逻辑思维呢?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
  4 学会提问,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完整回答问题。如在教《社戏》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我实在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没有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学生可能一下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我们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长大后还记忆犹新?”。因势利导的提问一下就勾起学生回忆,激发起他们研讨的兴趣,使他们的直觉经验与文本产生通感,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最终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5 提问要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设计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有些较难的提问,学生又一下子不太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化难为易”,联系实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如直接问学生“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这一年代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可能会造成“全体失语”的局面,笔者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把问题一分为三:①那时,指什么时候?②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③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得以充分引发。
  
  6 要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提高提问效率
  钱梦龙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人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获取知识、齐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提问,虽然“量”不多,但“质”却很高。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从课文内容疏理到主题思想挖掘,层层深入,有“质”的提问必将带来丰厚的课堂效益。
  课堂提问,从“问什么”到“怎么问”,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教学问题,好的教学提问,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文本的理解,训练他们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而且富于技巧的提问,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提问“问什么”、“怎么问”应成为我们常常提问自己的两个问题,并要用心去做解答。

提问二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