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说到作文,或冥思苦想,或翻作文书。原因之一:教者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或者想重视却不知如何重视。作文教学呈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写作如同在暗胡同里乱摸。
让学生在暗胡同里摸的作文教法,有三大弊病:一是“要我写”,不是“我要写”,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缺乏写作文的原动力:二是作文训练凌乱无序,学生反来复去写作文却看不到进步,逐渐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三是教师忙于事半功倍的批改。却剥夺了学生改文的机会和权利,削弱了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既无动力和信心,又缺乏必要的全程训练,要想让学生能写好作文只能是缘木求鱼。
近年来,笔者不停思索、不断实践,摸索着作文教学的路子。几经挫折,逐渐形成如下作文教学的步骤。
第一步,激发性指导。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习的原动力。对于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有着直接关系的作文来说,兴趣与热爱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写作的冲动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一步。这一步,笔者抓了两点:一是通过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初中语文课本名篇佳作荟萃。用好用足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如《枣核》一文的谋篇布局,《背影》一文的选材以及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要学好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从中学到写作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法,如何确定主题(中心),主题和材料的关系,如何安排结构,如何锤炼语言等,应以名家名篇为指导。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看法感想,对有争议的内容加以讨论,进行仿写、缩写等练习。培养学生对读书写作的热爱之情。二是通过作文前的指点性点拨,引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如教朱自清的《春》时,引导学生尽情赏析作者笔下的春天美景。教完后,布置写景状物的作文题《秋天的校园》,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尽管如此,有些学生由于平时不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素材留心不够,对于天天生活的校园,写时却不知如何下笔。为此,应对该写的内容进行点拨。那些原来觉得“没的写”的学生,脸上自然会露出会心的一笑。
阅读课作为写作课的“开场锣鼓”是非敲不可的。它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要求学生重文爱文,而是致力于发掘课文的内在美,用语文课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和热情。
对学生作文前的指导,笔者曾走过两个极端。先是越俎代庖,定条条框框,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作文千篇一律;后又因噎废食,干脆不讲,学生写作又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作文前老师讲一讲,效果好。不过,这个“讲”,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第二步,开放性初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写作部分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强调了让学生自由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只有敢写、多写。才有希望写好。作文前,不定框框调调。如果一开始就提“立意要高远,结构要严谨,详略要得当”等诸多要求,只会增加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第三步,创新性批改。
目前的作文批改,要么教师一个人批改,写几句评语:要么没有批改。大多是批改几本后应付检查。一个学期七八次作文,真正由教师个人全部批改完。工作量也确实大。即使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批改作文,于学生益处并不是很大,学生看一下分数就放下了,有几个去认真品味教师的评语的?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两种批改办法:
1 典范性批改
(1)初稿交上来,先浏览一遍,摘录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讲评课准备材料,挑出准备“改成”的文章。(2)对其中约1/3的作文略批。用眉批点出突出的优点或毛病。在总批中写些褒扬与批评的语句。略批除每次能具体指导部分学生写作外,还起着鼓舞士气以及同学生交流思想的作用——两句褒扬的评语,常能激起学生热爱作文的火花。(3)对抽出的几篇问题较典型的文中有闪光之处的文章通过面批、学生自改、教师重改,三番五次,改成范文,每次“改成”2~3篇。有的老师把这种做法叫做“攻璞为玉”。不仅使一块“璞玉”成为“美玉”。更重要的是,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这几篇文章的作者看到自己也能写出好文章时,作文、改文的热情自然大增:其他学生看到成绩差的都能写出好文章,常常会跃跃欲试。这股你追我赶的热浪。对作文教学大有好处。此外,这几篇“改成”的文章还是讲评课的好材料。拿原稿和修改稿对照着讲,学生可从中领悟到“不应该那么写”而“应该这么写”的道理。这样,学有榜样,改有门路,越写越有劲头。
2 自主式批改
(1)互评。把全班学生分组,每组六名学生,每个学生均需根据此次写作要求给其他同学评改作文。要求:①找出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②用着重号标出写得好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写得好的句子;③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方面找优点,提建议。
(2)自评。认真品味其他同学给自己写的评语,给自己的作文写一个评语或修改意见。
(3)师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批改时除了看学生写的作文还要看学生互评和自评的情况,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和方法,最后给出评价意见。
第四步,计划性评讲。
在作文教学中,讲评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它担负着总结初稿,解释批改,指导重作的任务。讲评课上不好,重作便会失去意义。
要上好作文讲评课,应注意统筹安排,一课一题。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学期开始,教者要认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根据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这一学期的教材写作训练的要求统筹安排,定下作文题目和每题的讲评计划,避免讲评课内容重复和丢三落四。每次讲评都要有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让学生一课一得。围绕讲评中心,要占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这样,讲评课才会内容充实,生动活泼。讲评时,不仅要指出“这样不好”,而且要讲清“到底怎样才好”,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的讲评课,学生喜欢听,印象深,有收获,不听有损失。
第五步,自改性重作。
这一步非常重要,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老师修改,但学生不知为何要如此修改。增加这一步,可以让学生及时利用批改和讲评的反馈意见,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在修改过程中领悟作文之道。它的好处就像是钻“暗胡同”时,回头看看自己“碰壁”的地方,记住不该“这样走”,可以使以后少“碰壁”。重作,还可以使学生从修改作文前后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在批改讲评之后,再加上一步“重作”,学生要在重作时改正批改与讲评中指出的毛病,要借鉴别人的好文章,他对批改就得认真看,对讲评就得认真昕。这样,教师的批改与讲评就有可能变无效为有效。学生对这种做法的体会是:一题重作,有路可摸。
对学生交来的修改稿(重作稿),一般不批不改,只浏览一遍,打个“印象分”。只要学生在前一稿的基础上有进步,就给及格分;能吸取范文优点,按讲评要求改的给高分。让学生看到成绩,有信心去写,去改。每次作文分数都登记上册,督促学生不能不写不改。这样,写两次批改一次,既达到了学生多练的目的,又不会加重教师批改的负担。
第六步,竞赛性展览。
笔者将竞赛性展览作为作文教学的必要一环,每次都选一些好文章,也包括有差文章改成的较好文章,张贴在范文专栏里。好学生的文章可以上专栏,差学生的文章“攻璞为玉”。也可扶它上专栏。这样做使班内形成一个全员踊跃作文、人人争先作文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