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聚焦】
《语文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这一要求,中考课外记叙文阅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能力,以此来评价考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由于这类题型篇幅较长(多为1500字左右),而且主要以文字表述题为主,考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掌握方法,循序渐进。
【真题回放】
(2009年连云港卷)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在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简析】
著名作家莫言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并热情歌颂了动荡历史中坚韧、乐观、勇敢的母亲。作者没有从叙写母亲勤劳善良的传统视角出发,而是以艰难的时代为背景,借此彰显母亲这一普通女性不平凡的精神,赞扬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巨大激励作用。在作者心中,母亲及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如父亲、爷爷等)身上的宝贵品质,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要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紧扣“特点”一词思考,抓住第①段中“白花”“紫红色”“白色”“绿色”以及“气味”和“声音”六个关键词,并通过分类得出,情景描写是从视觉、嗅觉和听觉三方面展开的。第②段第一句“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对以上特点的补充说明。
2.⑴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⑵面对苦难要坚强地活下去,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和责任感;母亲的话消除了儿子的担忧,体现出母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型较为常见,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及对具体语段中词句的解释能力。答题时,结合歌颂母亲的主旨,对比原文,我们可以得知第一句中母亲哼唱小曲表现了她的乐观顽强;第二句中“孩子,放心吧”是母亲努力消除“我”的担忧,表现她的坚强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3.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此句还体现出生活的艰难,反衬母亲的坚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评价能力。该句位于第③段开头,易得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句中“有一段时间”承文章开头第一句“一个艰难的岁月”;句中“一种巨大的恐惧”引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内容上,从下文得知“我”的“恐惧”是多余的,虽然生活艰难,但母亲仍坚韧勇敢,衬托出她的坚强。
4. 例:“孩子,咱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当吃嗟来之食。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你一定要记住!”(围绕人应有骨气、有尊严地活这一要点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探究能力。第④段中,父亲和爷爷的严厉批评,为的是教育“我”人应当有骨气、有尊严。答题时要紧扣这点。
5. ⑴内容上:揭示人物的宝贵品质,丰富文章内容;⑵主旨上:母亲、父亲和爷爷三者的教育互为补充,使文章更显深刻;⑶人物形象上:母亲、父亲和爷爷相互映衬,为“我”树立榜样。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思路的评价。作者写作本文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加入父亲和爷爷,更凸显这种教育分量之重;“我”除了受母亲的感化外,父亲和爷爷的教育也使得“我”更深刻地“体验”“洞察”“认识”“看透”人生。这样安排,使得读者能全面了解母亲及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
从对2009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中考课外记叙文阅读题侧重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
1.把握全文(整段)、全面感知的能力;
2.局部(词句)鉴赏、品析语言的能力;
3.分析概括,联系实际、构思谋篇的能力。
为答好此类试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标数速读、整体把握
拿到一篇文章,如果语段前的小节数没有被标记出来,第一步便是要标小节数。接着,尽快阅读全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了解文章大体内容。速读以后,再浏览一遍习题。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 精读语段、逐一解题
每篇文章后的若干道习题之间往往有顺承关系。如第一题针对文章第一段设置,第二题极有可能会针对文章第二、第三段设置。了解了这点,我们更能有针对性地精读语段、逐一解题。
3. 明确要求、甄别信息
明确要求,即明确题目中包含的解题范围、答题要求等信息。如上文《母亲》中的第3题,“第③段中”为解题范围;“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为答题要求。明确这些之后,顺着该题思路,便可在语段中寻找相关词句作答。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题型一般分为从原文中选取原话、根据文意写出理解、拓展至文章以外的感悟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难度各有不同,考生需认真甄别,合理作答。
4. 关注分值,规范格式
分值和答题要点一般有对应关系。如《母亲》中第1题共3分,这或许暗示我们解答时须回答3个要点。细细琢磨,“视觉”“嗅觉”“听觉”正是三点。考生若能注意到这层关系,对于明确解题思路是很有帮助的。此外,答题还须规范,可以用“通过……表达了……”“字面上是……深一层是……”等格式作答,还可用序号等标明,使答案更清晰明确。
【特别关注】
纵观2009年中考课外记叙文阅读题,以下命题新趋势值得关注:
1. 对比鉴赏,分析异同
如2009年苏州市中考卷第19题,“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后附《故乡》中“他身材增加了一倍……”一段。又如2009年盐城市中考卷第19题,“将第③段画线内容与下面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后附《紫藤萝瀑布》中“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一段。两题很有新意,命题者希望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结合文本,探究材料
如2009年常州市中考卷第16题,“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后附相关材料二则。又如2009年徐州市中考卷第22题,“你怎样看待‘汉语在故乡受冷落,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后也附相关材料二则。从这个新题型可以看出,在中考课外阅读题中,对考生探究性、个性化阅读能力的考查正在逐步加强,我们应留意并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