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为装饰人体物品的总称,包括服装、鞋、帽、发饰等。看似平常的服饰,实则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息息相关。
服饰新旧细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戴毡帽是江浙一带农民的习俗,“旧”突出其贫穷,“旧毡帽”既是服饰又是借代,人物身份不言自明。
服饰颜色细节:“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吴敬梓《范进中举》)古代服装的颜色与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说来,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达官贵人;青、蓝、黑、白等则属平民。张乡绅服饰上的“葵花色”“金色”表现出其封建地方官僚的身份。
服饰长短细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孔乙己》)咸亨酒店中的下等人是一身短打扮,站着喝酒;上等人、读书人穿长衫坐着慢慢喝酒,唯有孔乙己是身穿长衫站着喝酒。鲁迅先生正是从服饰长短与身份的落差上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尴尬的社会地位。
服饰质地细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绮等,只有统治阶级才能穿。一般平民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称。
服饰装饰细节:“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这首诗显示了“同舍生”都是大户人家或官宦人家的子弟。
穿衣习惯细节:“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吴敬梓《范进中举》)“横披”是胡屠户穿衣的习惯动作,这个细节活画出他的身份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