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663

[ 周薇 文选 ]   

温柔伤感 亦趣亦深

◇ 周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
  时而温柔,时而伤感,这就是《朝花夕拾》给我们的感受。百草园的奇珍异草给人无限的童年回忆,长妈妈、范爱农让人充满复杂的感情,“猫狗鼠”之类的小动物在作者看来另有一番情趣……
  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回忆记事”,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同时,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也引发我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体介绍】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为“回忆散文”。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作者掠影】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主题标签】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其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的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拥有的热望。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推荐理由】
  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是人生的重要部分,鲁迅先生以“回忆记事”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文笔深沉,思想隽永。
  【精彩回眸】
  狗·猫·鼠(节选)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现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耳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心灵物语:文章选取了“猫”这样一个形象,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名家评说】
  《朝花夕拾》在艺术上之所以不朽,不仅仅在于表现了鲁迅的人道精神,还在于他通过平凡的童心来表现。他总是以一个儿童的纯洁心灵去感受在他身边发生的一切。关于他的读书,有一段很有趣的事,即使到了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可能还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他正兴冲冲准备出发去看“五猖会”,家里所有的人都为之兴奋,为之忙忙碌碌,他的父亲却突然命令他背非常枯燥的《鉴略》,背不出就不能去。文章的氛围写得很紧张。幸而他背出来了,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旧式教育的无情和可笑,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鲁迅并没有把这种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归咎于个人,而是把矛头指向传统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这样,不但他父亲,包括长妈妈,他都只是用轻松的调侃的笔调。事情是可恨的,但是,人却不可恨,相反有时,却是可笑、可同情,甚至是可爱的。
  可恨的是观念,而不一定是人。
  ——孙绍振

温柔伤感 亦趣亦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