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讲鲁迅的五四传统,首先必须明确,一方面要充分肯定鲁迅对五四的贡献,充分肯定鲁迅五四的传统意义,但是必须搞清楚,鲁迅的五四并不代表全部五四,他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到底鲁迅在五四当中、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
说鲁迅是五四的主将的说法,首先鲁迅自己就不承认。他说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是胡适,显然他是听将令而写作的,他不是主将。
鲁迅他给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特定价值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的五四不是五四的全部,但他应该是五四传统中的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部分。
……
我在一个场合讲过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五四对儒家思想到底批了什么?刚才我说了,五四有个基本口号叫重新估定价值,五四确实有一个对孔子的重新评价问题。在重新估定价值这个范围里,其实批评的是什么东西呢?有两个批判对象。一是把儒学神圣化、宗教化,而这个把儒学神圣化、宗教化的背后有一个中华中心主义,这是第二个对象。因为五四那一代人面对的问题和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不完全一样。比如鲁迅从小读经,孔夫子对他来说读得太多了,他如何摆脱儒家对他的束缚?跟我们今天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是儒家书读得太少了,可以说基本没有知识。他读得太多,私塾天天读,感觉这个对他是一个束缚,再加上中华中心主义在里面,所以他向西方学习。不打破儒家的宗教化,中国不可能打开大门,用今天的话说,是必须改革开放,要打破儒家的垄断地位。所以鲁迅等人强调的、五四强调的,不是一般的否定传统,他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是诸子百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鲁迅的启蒙主义?……鲁迅最反对两个东西,而这又恰好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一个是当国师,一个是当导师。当国师认为自己有一套治国的方法,你看看今天的很多知识分子都有这个倾向,觉得有一套治理中国的韬略,所以你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喜欢诸葛亮,他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典型。还有一种想当导师,要给青年指明方向,跟我走就行了,你别思考,跟我走。而鲁迅恰好相反,他就拒绝当导师,刚才我们说他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道路,他在困惑,在矛盾,他的伟大在于他正视矛盾,他并没有解决矛盾。所以他不是真理的掌握者,也不是真理的宣示者,他是真理的探索者,他和我们一起来探索真理。
……
我以为鲁迅对于启蒙主义、科学民主这种既坚持又质疑的态度的背后,隐含着一些很重要的精神,其中一个精神就是怀疑主义精神,怀疑的、批判的精神。另一种就是刚才说的,独立的、自由的精神。我们刚刚反复强调的,鲁迅最终的希望,是唤起我们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
……鲁迅有句名言说得非常好,他说中国是一个大染缸,在外国再好的制度,如果染缸不变,到中国来也要变色的。这确实如此。这个染缸怎么改变?最根本的要改变中国国民性。所以制度建设和改造国民性这两个命题不是截然不同的。鲁迅强调改革国民性,胡适强调制度改革,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合理性。另外也不能简单认为鲁迅就是破坏,其实鲁迅是非常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鲁迅翻译了那么多外国作品,鲁迅编那么多刊物、杂志,写那么多著作,他都是在进行基本的文化建设。所以鲁迅说自称为文化苦工,在中国肯做文化苦工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把鲁迅看的只是破坏,而没有建设,也是不对。总体来说鲁迅精神在我看来同时也是五四精神。
我归纳出八个大字来,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和创造。这种独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和创造的就是鲁迅精神,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共同精神。他们的主张和具体看法,在今天不一定完全合适,但是它内在的、独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创造的精神在今天具有特别的意义。
(选自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2009年,有删节)
心灵物语
精神界战士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时期文学运动的实绩离不开鲁迅。独立、自由、批判和创造是鲁迅精神,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更是一种沿革的文学精神。沿着鲁迅所开辟的道路,多少作家以笔为武器,介入生活,发现生活,在文学的王国里发现真知,传播真理;创造了文学的丰功伟绩,建造了一个时代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