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项羽是“勇”,血气方刚,刘邦是“奸”,老奸巨猾。
刘邦打败了拔山盖世的项羽,了不起!项羽能与老奸巨猾的刘邦一决天下,了不起!
刘邦适合做皇帝,项羽只适合做将军。一个适合在政场,一个更适合在战场。
刘邦善于应变和用人,能屈能伸、坚决果断。其功绩更多来源于他的得力助手,正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他人心理,润滑人际,凝聚力强大,所以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项羽也有仁爱,但是性格残暴,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刚愎自用是其致命弱点。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不懂得使用人才和安抚民心,就注定失败。
项羽的性格造成了他的失败。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的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堪比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极度自负。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项羽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天分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也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能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而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允诺,“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为众矢之的。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义军内部已貌合神离。
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多。
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竟将失败的原因归于时运不济。怎么只是时运不济使然?
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可惜,项羽及其拥趸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项羽真正的失误不在于鸿门宴上没杀刘邦,而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这样的性格,也只能有相似的结局。以后还会有张邦、王邦、乔邦冒出来,那时又要怎么办?项羽至死也不醒悟,竟然说是上天亡他,不亦惑乎?
过去的已经过去,人类还得前行,前人的功过是非,我们能做的绝不仅仅是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