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想和选手比拼作文?想对作品评头论足?想和大家聊语文、侃作文?加入到“中学生与社会”专栏来吧,来稿如被刊载将会得到一本精美的大赛作文集!
【高中组作文题】1. 代价;2. 穿越;3. 心中的桃花源。
【参与办法】将你的同题作文、评论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局发给我们。(通讯方式请见目录页)
在他的梦里,层叠的黑暗掩抑了生命的脉搏,他以为就此沉沦。刹那间,天光微暝,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桃花深处,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世界。他离去了,梦却留了下来,这个梦让后人心系千年。
心中的桃花源,神圣的存在,不灭的期待。
我们总喜欢用现实的事物去比拟抽象的概念,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够统一,才能够完美。当中甸这个地方被发现后,它的美惊艳了世界,从此它不再是西南的小镇,而是被冠以“桃花源”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对此我深感悲凉。当我们对桃花源的理解被收束在同一个模式中时,当愿望被硬生生地浇铸成现实时,我们追求的便只是浮于表面的欣赏,又何来美的外延、精神的体味呢?
我相信桃花源是一种永远到达不了的存在。
如果你曾细心地听过电视采访,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记者问“接下来的一年中有什么工作计划”,回答往往是“我要……”“我会……”“做到……”;而如果问的是“你对生活的设想”,回答就变成了“我希望……”“我的愿望是……”“最好……”。突然很感谢《桃花源记》,它向我们描述的生活不是高头大马,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再寻常不过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有在尘世中沾染世俗的人,都自觉维护了心中桃花源的纯净。就像那些回答者流露出的,“我”的工作可以充满野心、掌控甚至逆转,但是“我”心中的理想生活绝不能有一丝杂质。
的确,如桃花源这般的生活,没有办法掺杂一点私欲与功利,它不能以世俗的标准去评判,更不能人为地去创设。甚至,它不能被称作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结果,而是一种状态,它的美不是来自某一种环境,而是来自人们的心态。它不能刻意,不能矫饰,它如琉璃一般因易碎而不得亵玩之。
我知道桃花源是一种以最淳朴的心境才能织就的梦。
人们的脚步日益匆忙,科技的革新可以帮助实现很多曾经认为是梦的事情。我们可以登月,可以深入海底,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人力。但是,的确有些什么东西,在日复一日的便捷中已经消亡。荒芜的月球上没有孤冷的广寒宫和嫦娥,静谧的海底深处没有小人鱼的美丽传说,繁琐的编程同化了人们并使之变得同机器一样冰凉。无法想象,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后代根本不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前赴后继地探索着“桃花源”的真谛,可我仍坚持我们的心中应当有一个对“桃花源”的期待。
它与生活脱离?也许。它根本给不了我们物质的需要?好像。它压根儿不能使经济发展?的确。我承认,这一切我都承认,但是,它是你在深渊般的现实中挣扎时唯一的支撑。
陈丹青在《高山流水》一文中写道:“远远望去,我们的文化艺术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繁荣,然而我不得不说,美术馆这样一个艺术符号的缺失,使得我们的文化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桃花源同美术馆一样,是作为一个艺术符号出现的,如果我们任性地弃之不用,那么我们现如今追求的一切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起点,也找不到自己的终点。
无论何时,心中都该有一个对桃花源的期待。如此,即使在繁华的物质文明中,也能保留有一份心灵的纯净,即使在困顿穷厄的处境下,也能激励自我,不轻言放弃。
我坚信桃花源是一种指引迷津不致我们沉沦于现状的期待。
心中的桃花源,纯净的乐土,明知道到达不了,也依然心怀期待。
一苇船篙,撑起多少飞扬的桃花;心中的桃花源,红尘里看不见;是谁留下了这支歌,我会把它唱到永远。
就是这样的存在,心中的桃花源,永恒不止的期待。
(本文系本届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
获奖理由
小作者徜徉于心中的桃花源,洋洋洒洒,思绪飞转,全文不仅简洁凝练,颇具语言魅力,思维更是顺畅通达,尽显其高度和深度。正如小作者所言,身居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再发达也阻止不了我们灵魂深处对纯净的向往与追求;科学技术再进步也遏制不了我们思想尽头对淳朴的理想与愿景。考场作文时间有限,小作者能写就如此理情俱全、声色共生的文字不得不令人叫好称绝。
亮点借鉴
“桃花源是一种永远到达不了的存在,是一种最淳朴的心境才能织就的梦。我们找不到自己的起点,也找不到自己的终点。”这是小作者通过扎实的语言功力发出的令人深省的呐喊,小作者巧妙地以桃花源为载体,对灵魂本真淳朴地、虔诚地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值得同学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