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站:太原】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雄藩剧镇,非贤莫居。”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
太原曾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时又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镇,古称“晋阳”,又有“北都”“龙城”“锦绣太原城”等美誉。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悠久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自然造化赋予太原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上极富个性和风采。
我对太原的了解,其实并不算多。第一次接触太原,大约应当追溯到小时候听郭兰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歌唱家清甜圆润的嗓音,加上民歌婉转流畅的风味,使得太原这片“地肥水美五谷香”的热土,在我心中幻化成为一位扎长辫、着花袄、肤色黑红健康的乡村少女。长大之后,对许多城市都心存向往,繁华现代如北京、上海,风景醉人如杭州、桂林,古韵悠然如南京、西安。中国的城市万万千,如同一位位淡妆浓抹的名媛,虽风格各异,却都让人意乱情迷,魂牵梦萦。太原,从来都不在向往之列。她不善修饰,少言寡语,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黑乎乎的煤矿和酸溜溜的陈醋,也总难登大雅之堂。在看客眼中,她是那最不起眼的小妹,躲在墙角看“姐姐”们争奇斗艳,自己却连露脸的机会也没有。
从来不曾想过,她居然也是从历史中翩然走来,她居然也有过这样辉煌灿烂的文化。唐尧故地,万千华夏子女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居然名由她始;2500多年的建城史,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盛衰浮沉她居然参与了多半;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历来的雄藩重镇,贤臣名将辈出,使她平添了许多豪迈和悲壮;文人墨客荟萃,少不了的诗画风流,又给她笼上几许妩媚与多情。
原来,是我一直误解了她。她不是唱着山歌的烂漫少女,而是真正的名门之后。她蒙着轻纱从历史的烟尘中款款走出,经过那样多的沧海桑田、人事沉浮。跨越历史长河的艰辛跋涉,使她的衣饰不再华美,使她的声音不再甜美,但是雍容的气度不会丢,满腹的才情不会少。她只是骄傲,骄傲地不肯将自己的风情展示于人前,骄傲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钟子期。我愿成为她的钟子期,向世人诉说她的美。
她,古称——“晋阳”。古体的“晋”字,犹插着弓箭的箭袋。远古时期,这里位于中原和草原的交错地带,人们素有崇武尚箭之风,故而把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晋”,境内有水,自然为“晋水”。晋水之北崛起城市以后,依照古老的惯例,山南水北谓之阳,“晋阳”之名应运而生。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观离合而兴怀,谈盛衰而吊往。古城晋阳哺育出的千古风流人物,与她的名号一样壮怀激烈,荡气回肠。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贤德仁义,视死如归,昭示了君王为人为政的基本原则;死士豫让,狷介刚烈,无畏无惧,只为向世人诠释知恩图报的深刻内涵;战国名将赵奢、李牧、廉颇,更是人中豪杰,个个魄力非常。汉文帝刘恒,大业由太原始,开启了汉王朝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文景之治”,千古流芳。三国时孤胆英雄刘琨,闻鸡起舞,死守晋阳,最终英雄饮恨,可叹可敬。
这些仁人志士中,最杰出的当然是“太原公子”李世民。当年的李世民,面对苇泽关外狼烟四起、群雄争霸,汾河两岸仙楼耸峙、气象万千的景致,心中勃发起万丈豪情。因了太原,他的雄韬伟略、经世才干喷薄而出,惠泽中华大地。因了他,太原城也备受瞩目,永载史册。大诗人李白游历太原时曾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所谓贤城与贤人的相得益彰,大抵如此吧!
太原城经历了这样多的历史激荡,孕育了如此多的英雄豪杰,却并没有变得粗犷不耐,只因她是傍水而生的城市。“临汾水而濯心”——太原的文人们在汾水的洗濯下,心灵澄澈,妙笔生花。曾有人开玩笑说,太原诗人支撑起了半部《全唐诗》。话虽有些夸张,却不无道理。王维、王之涣、白居易、王昌龄、温庭筠、米芾、元好问、白朴……无一不值得在中华文化史上为他们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王维,是唐代中国诗人中的性灵派大师,更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之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山水诗,被后人奉为山水诗中的极品,有一种阅尽人生、返璞归真的沧桑感;他的画,更是被尊为文人画的鼻祖。苏东坡曾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盛唐诗人王之涣,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成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名垂千古,妇孺皆知。太原白乐天,“肯把黄金买白诗”,继承白话传统,抒发人文情怀,故而成就了《琵琶行》《长恨歌》这样重比黄金的优秀篇章。“金元诗冠”元好问,以诗论史,以史入诗,反映太原的兴衰荣辱,是一位“雄浑高雅、博古通今”的大诗人。元曲大家白朴,一生创作数十部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演绎爱情故事的大家……太原,将她的灵性毫不吝啬地赠与她的子女,传承着中华古老文化的悠悠血脉。
不知不觉间,太原已经在历史中行进了两千五百年,这是多么久远而又沧桑的岁月。两千五百年的太原,她的兴衰史,竟然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惊人地合拍,可以说古城太原是古老中国最好的缩影。两千五百年的太原,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却少了豪迈与霸气,多了沉默与无奈。但,纵是沉默,也掩饰不了她眸中的坚韧与灵动。
宋代词人沈唐曾留词《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两千五百年的太原,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还时刻描画着自己昔日的风姿绰约,怀念着儒将才子云集的似锦年华?
太原形胜在历史,太原灵脉在人文。太原,你从历史中走来,洗尽铅华;你必将继续走进历史,上演一幕又一幕盛世传奇。
渡桑干
唐·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并州道中
唐·杜牧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晋祠
宋·欧阳修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
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废兴仿佛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演习演练
阅读李白的《太原早秋》,然后回答问题。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 诗歌前两联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用了哪些方法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点明诗歌所描写的季节与地点。花儿凋落、星宿下行、塞外霜浓、黄河云起都是对太原早秋特征的描写,尤其颔联“早”“秋”二字巧妙点题,诗题相扣,韵味油然而生。
2.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颈联使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梦境中思念故乡的情感通过“边城月”“故国楼”的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出来,一个“飞”字更显思乡之情的急切;尾联运用比喻的方法,以日夜流淌不停的汾河水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强调其思乡之情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