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这个板块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神奇的自然界,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与斑斓。它由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和周晓枫的《斑纹》两篇文章组成。相比起《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无论是从文体特征上,还是内容的把握、语言的鉴赏和理解上,对中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拟就《斑纹》的语言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一、意象稠密,修辞繁复
“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这是典型的周晓枫式的语言,在极短的篇幅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一系列的比喻,以及连串的排比,它显示出作者超凡的想像力、语言构建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斑纹》中这一类型的语言比比皆是。周晓枫是典型的修辞爱好者,热衷于句子建设。有人概括周晓枫作品在语言上的追求是“用马赛克盖大楼”。周晓枫自己也承认,她对词汇和语句持有长久的雕琢耐心,所以其作品效果是繁复的巴洛克式的。完美主义使得她不想放弃每个局部,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其结果是作品意象稠密,修辞繁复。
二、描写别致,蕴涵奇美
《斑纹》对从自然到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斑纹进行了细腻精致的描写。文章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突出了蛇的外形的怪异和斑纹的艳丽,通过文字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这样的描写可谓简练而传神。再如文章第3节中说“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第4节中“响尾蛇每次蜕皮时最后一个鳞片都不能脱落而加在末端,鳞环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也是它慢慢聚敛的财富。鳞环叠合在一起,振动起来就像响板——这是一种罪恶的音乐,因为它常常是发出攻击的前奏”。这种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说明方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同时又使得文章更加意趣盎然。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文字煮沸,也有一种芬芳的味道,用这句话来形容周晓枫作品的语言特点,最为恰当。
三、充满质感,哲理丰富
“在水族馆里看到蓑鼬,竖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触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蓑鼬的形态特点,更为斑纹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文章中有许多像这样充满着质感的画面描绘,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视觉冲击力很强,富有艺术感染力。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斑纹》也不例外。文章在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进行说明与描写的同时,还对它们对人类的启示做了引申性的阐发,这些富于个性与启发意义的阐释充满了哲理的意蕴。例如,第8节中在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象进行总结的时候,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又如,第9节中在描写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之后,作者无可奈何地感叹道:“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诸如此类的议论有助于增强读者对生物界的自然规律的理解,而这些自然界的规律与法则同样给人类社会以深刻的启示。文章结尾的议论“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不仅是一种哲学的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评论者说,《斑纹》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如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是怎么来的,河流为谁而不舍昼夜地流淌,一个个梦想在夜晚降临我们的生活,黎明却消失于虚无的领地;一片看似平常的落叶,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一只羊或者一头牛为什么屈从于人类的呵斥与皮鞭?这些令人着迷的问题至今没有圆满的答案。科学的各种解释或许有它的合理性,但它未免因说教而乏味,又怎能满足一颗执著于幻想与美好设计的灵魂。而周晓枫就以其纯美的童年视角,重新激发起人类对于自然界渐渐麻木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
在“冯牧文学奖”授奖辞中,对周晓枫的作品有这样的评价: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其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其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确实,《斑纹》充分体现了周晓枫作品语言“丰赡华美,纯粹绵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