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我就语文必修二学段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最让你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是什么?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看,必修二学段让学生难忘的语文课集中在“和平的祈祷”专题、《林黛玉进贾府》、《边城(节选)》等。学生陈述“难忘”的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触及心灵,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是几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节选)》都是新课文,都是外国作品。几篇文章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表现战争、反思战争,因而能够引起今天读者的共鸣。对于这几节课的教学,我想重要的不是去分析挖掘课文内容,而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再深化对文章内涵的认识。我改变了平时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的做法,而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穿插一些启发点拨。因为课文较长,我安排每个学生读几小节,轮流读下去。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但读着、听着,再没有人随便讲话或做其他事情,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情感氛围中,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仍意犹未尽。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完几篇课文,然后写一篇读书笔记。第二天,我翻阅学生写的读书笔记.觉得这一次读书笔记是一学期里写得最好的一次。很多学生都是课后把几篇课文连同配套《读本》上的相关文章全部读完,一气呵成写了读书笔记。他们为课文中所描写的战争故事和人物所打动。有的学生说,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战争给人类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更多学生发自肺腑地表达祈祷和平珍惜和平的愿望。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这几篇课文的内涵,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披文入情,走进人物心灵,与作者对话,深化对战争的认识。课文所写的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老兵,为法西斯卖命的德国青年,整日陷于战争恐惧之中的犹太少女,一次次遭遇“禁忌”从樱桃中品出苦涩的老奶奶(《禁忌》苏教版必修二读本),和战后还经常梦见自己战争中杀人场面的美国士兵(《记得那年清早》苏教版必修二读本),他们的生命暂时躲过了战争的迫害,但精神却长期陷于战争噩梦而无法解脱。面对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影响不仅在于逝者生命的消亡,更在于生者心灵的创伤。我觉得,这几节课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都是十分可贵的。
二、不拘泥于教材,使话文课堂更开放
常有学生建议语文课上能多一些拓展的内容,而作为教者却感到课时太紧,能完成课文教学已属不易。这让我又一次思考如何对待教材的问题。我想从实施新课程的要求来看,应以语文课程目标为依据,教材只不过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资源,它可以是苏教版或者别的什么教材,也可以是其他的语文教学资源。一篇篇课文是通往课程目标的途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条条大路通罗马”,应当有所取舍。当然,作为教师还不能贸然行事,但可以在教材处理上多一些灵活机动,或“用墨如泼”,或“惜墨如金”,有详有略,不求一律。我的做法是在遵循基本课时规定的同时,适当拓展,适当整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考虑到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红楼梦》,而且新教材中出自该名著的课文仅此一篇,我想应在课文学习基础上有所拓展。结合课文学习,我给学生介绍了《红楼梦》的作者、情节、人物、艺术成就、红学研究等相关知识,特别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赏析,既紧扣文本,又联系原著,资料翔实,生动活泼,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学名著的距离。不少学生表示,这几节课改变了过去对名著的看法,还有学生表示过去虽然读过《红楼梦》,但现在感觉不一样了,还要重读《红楼梦》。在教学“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我改变按课文安排课时的常规做法,而是把教材上的四篇课文与《读本》上的两篇文章,还有补充的两篇短文,进行整合,以两篇精讲课文为基础,穿插其他几篇文章的内容。比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一段关于德国青年对炮火的赞美:“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深刻揭露法西斯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而炮声给犹太少女安妮带来的是整日的惊恐不安,“那样的大火,看在眼里不是什么愉快的景象”(《安妮日记(节选)》)。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节选)》和《记得那年清早》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是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摧残了他们的心灵,学生在联系与对比中易于深化认识。
三、形式多样,让语文课堂多一些审美享受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即为文学欣赏单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的艺术,感受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情趣。而艺术总是相通的,如果能结合文本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更多教学资源,则可丰富语文课堂的艺术性,给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让学生欣赏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几首音乐:《红楼梦引子》《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特别是通过欣赏这几首音乐在原著中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理解人物,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爱上名著,爱上语文。在教学《边城(节选)》时,给学生放映了据原著改编的电影,深得学生欢迎。当然电影不能取代文本,但在商业大片横行的今天,能让学生欣赏到一部有着较高艺术品位的电影,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十分难得和必需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在课件中选用了一段用小提琴演奏的德彪西的《月光》,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课文4、5小节,既契合了课文的意境,又让学生在聆听“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中去想象“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在教学“和平的祈祷”专题时,开始我让学生朗读教材上的《答案飘在风中》几段诗,结束时我给学生听了这首英文歌曲的原唱,没想到也能打动这些在浅俗流行歌曲中长大的学生。这些尝试看起来似乎都是“非语文”的,但是对于应试环境中语文课堂原有魅力已消失殆尽的情况而言、对于刚升人高一对学习感到十分沉重的学生而言,这些尝试也并非没有意义,况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题中之意。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让学生难忘的语文课”有几点思考:学生难忘的课堂并非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尺度,但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令学生难忘;学生难忘的语文课必然是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课堂,而这种人文性应当是语文的人文性而非其他;令学生难忘的因素,会因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学生个体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