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引来了众多的议论:有的说,《好奇心》的出现是高考作文命题向现实回归的有益尝试;有的说,《好奇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的说《好奇心》戳到了学生的“软肋”;有的说,《好奇心》的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有的说,《好奇心》引发了牛顿的“苹果”纷纷落地……在众多的评论中,我觉得曹勇军老师在《艰难的突围》一文中的一段话是说到了点子上的,他说:“‘好奇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生命命题。它与‘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课改最注重培养的学生的精神品质之一。可是这又是一个多么让人苦涩、尴尬和沉重的话题啊。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出到了课改的核心理念上去了,隐含着一种价值导向,体现了作文命题的前瞻性和导向性,本应该是出到学生的心里和手里,但出乎意外的是不少学生竟然失语,只得用人尽皆知的俗例来演绎常识,据说,考生中有十几万只苹果一起砸在牛顿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恰恰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按照课改要求去做,并没有把培育包括诸如‘好奇心’这类品质作为我们平时教学的‘主旋律’和追求,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而无法把核心价值化为自己的生命状态和学习习惯……这暴露出目前课改的严峻现实。”围绕着《好奇心》的种种议论和考试的实际情况,也引发了我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学生在写作《好奇心》这样本应该是自己的“心里和手里”的题目时,却“只得用人尽皆知的俗例来演绎常识”,以致于出现了“十几万只苹果一起砸在牛顿的头上”的情况,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学生,被沉重的书山题海压得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了,感觉器官也迟钝、麻木了,对书山题海以外的事物,甚至对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也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了,哪里还有什么“好奇心”呢?闭目塞听,麻木不仁,哪来写作的素材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要为2008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叫好。它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开发五官,拥抱生活,体察生活,永远保持一颗敏感而活跃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接纳写作的源头活水。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谈得较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主要只是运用一个感觉器官——眼睛,如果单靠眼睛去感知生活,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这样很难立体而又生动地再现生活的全貌,也很难传达作家独特的情思。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开放五官,全面地感受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巴尔扎克说:“搞文学的人应该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巴尔扎克的这一番话,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求写作主体必须具备较好的感受能力。
感受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有着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有赖于人的五官开放。也就是说,作者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借以知觉各种客观事物,而且要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作出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受是在作者的情绪、情感的作用下产生的。离开了情绪、情感的参与,就没有主体的感受。
观察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静观默察,注重的是客观性,而感受,由于有了情感的加入,往往有比较强的主观性。由于受到感受主体心境、情绪等等的支配,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感受主体,由于心境、情绪等等的不同,对同一客体的感受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感受往往忽略事物的客观面貌,突出事物的主观精神,即所谓的“遗貌取神”。例如,面对同样的枫叶,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眼里,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胸怀大志的毛泽东眼里,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革命的烈火把枫叶都染红了。
感受的主观性决定了感受的独特性。由于感受受到主体的主观情感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感受不仅异乎他人,也往往异乎常理。在写作中,常常要对客观事物展开形象的描写,但是,艺术描写并不要求(实际上也不可能)对客观事物作等量反映,而是要求作者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加以描写,从而激活读者的经验和想象。托尔斯泰早就说过:“作者所体验过的情感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由于语言的天然局限,艺术描写即使再精细,也不可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全部属性,它总是只能反映写作主体所感受到的那一部分。感受总是和思维、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掺和在一起的,感受活动的结果总是带有感受主体自身的心理印记,艺术家反映的世界,只能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也只有带上了鲜明的自我色彩的独特感受,才能使艺术作品产生动人的效果。文章必须出新,与众不同才能产生魅力,而独特的感受正是文章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感受不像观察那样主要运用眼睛去看,而是运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觉器官去全面地感知、体味客观事物,对事物做出整体的、综合的反映,这种反映,比起观察来,也往往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在写作活动中,感受能力比观察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
(1)要五官并用,“心”人生活。感受能力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感情色彩的对于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感觉器官,用“心”去体察生活,要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热情地拥抱生活,要敏感而多情地去感知、体察各种事物的内涵和韵味。
(2)要“触而有觉”,敏感细腻。对事物的感受,往往“在刹那间见终古”,“在细微处见精神”,所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不能触而不觉,大而化之,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对事物的瞬间感受和细微感觉,并及时地把它们用语言固定下来,否则,很可能就会转瞬即逝。例如,在江苏2008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篇写“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的文章,那种就地取材的胆识和灵活机动的思维,引来了许多赞赏。其实,仔细体会,本文绝不是简单的“灵机一动”,而是长期积累和妙手偶得相结合的成果。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那位考生为什么缺考的三种揣测,这三种揣测,来自活生生的高中生活,个中滋味,甜酸苦辣,充满了生活的质感,正是对考试现场的“触而有觉”,再加上平时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独特感受,这位才能这样从容、自信,才能写出这样的“奇文”。
(3)要独具慧心,发现创新。写作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还要注意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受。对生活现象或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往往是作品创新的基础。这种属于写作主体个人所独有的感受,
一旦形诸于文字,就会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例如,著名作家张贤亮在他的小说《绿化树》中曾这样写道:他一个人坐在牢房里,一只虱子在背上慢慢爬过,那种痒酥酥的感觉竟使人感到一丝孤独中的慰藉。那种无人为伴、无法交流、无可奈何的痛入彻骨的孤独,在一只虱子爬过的肤觉中表现得何等深广!
(4)要开放五官,整体感受。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平面的,而是具有形、声、色、味等多方面的属性,要想立体地、多方面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就需要我们开放五官,提高我们整体地感受事物的能力。著名作家沈从文童年时就在自己的家乡“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能“十分容易”地辨别“死蚊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淋过后放出的气味”。这种从小培养的对事物的整体感受能力,使得作家受益无穷,也使我们日后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湘西风情。
(5)要沟通联觉,综合转化。中国人在体察事物时,历来注重圆融和贯通,我们的老祖宗在造词时,就常常在各种感觉之间互相转化。例如,形容声音很大,说“响亮”,其中“响”是听觉感受,“亮”则是视觉感受,二者合一,其声音就不但悦耳,同时也愉目了。再如,某件事情失败或谋个计划不能成功,用秋意凋零的视觉感受来形容,说这事“黄”了。生活艰难,则用味觉感受来形容,说“辛苦”。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一方面我们要继承汉语的这种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人的创造上,我们自己也要活用五官,提高我们的感受能力,用自己新鲜活泼的感受去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创造自己富有个性特色的话语系统。近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作家,为我们提供了榜样,例如,刘亮程的散文在这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他在《对一朵花微笑》中就这样来描写自己对草滩上花开时的感受:“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这种视觉和听觉之间的互相转换,把花开的景象写得活灵活现,也把自己顷刻之间的欣喜之情写得独具神韵。
总之,要想避免在“好奇心”这样的好题目面前“失语”,要想避免一个“好奇心”就引来“十几万只苹果一起砸在牛顿的头上”的情况,关键还在于培根固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把包括“好奇心”在内的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化为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学习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或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