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106

[ 朱正忠 文选 ]   

细节成就美

◇ 朱正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评价《史记》的一句话,其中“无韵之离骚”主要指《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而其中的“鸿门宴”片断更是脍炙人口,“鸿门宴”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课堂上,在分析鉴赏“鸿门宴”情节的时候,有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第6题,产生了疑问,他认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立诛杀曹无伤”一部分与班固的《汉书·高帝纪》描写相比,司马迁的描写显得有些不甚简练。于是,学生们展开了讨论。
  生1:老师,为什么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关于“鸿门宴”的描写比较简练,而本文比较冗长,显得不够简练,感觉好像太繁杂了吧!
  师: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你们各位是怎么看的呢?
  生2:我认为文中的描写并不繁杂,因为本文的标题是“鸿门宴”,而这个部分恰恰就写了这个场面,应该说这是本文的中心,司马迁不仅是一个史学家,更是一个文学家,他自然会花费一番笔墨,使这一事件更具体,更生动。
  生3:这一部分的情节比较曲折,先是范增多次举块,示意项羽杀了刘邦,而项羽不应;接着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又以身翼蔽沛公,很好地保护了刘邦;后来樊哙闯帐,据理力争,使得项羽十分被动,而项羽不但没有杀他,还赐以“斗酒”“彘肩”,款待樊哙;后来刘邦借“如厕”之机,逃回军中,摆脱险境。因此,整个情节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假如描写得太简练,不足以表现本处情节的美。
  生4:我非常同意生3的说法,同时,我还有想补充的地方。《史记》开创了史书的“纪传体”的体例,它主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本文节选自《项羽本纪》,因此,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对“鸿门宴”描写得如此细致,主要是为了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
  师:那么,项羽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司马迁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生4:我把本文和《汉书·高帝纪》关于“鸿门宴”的部分对比了一下,发现司马迁主要强调了以下一些细节:其一,宴会开始时,“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二,宴会进行中,樊哙闯进营帐,一番“斗酒”“彘肩”后,他对项羽说了如下的话一“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人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而项羽“未有以应”;其三,刘邦逃脱后,宴会结束,张良献玉斗给范增,范增大恼:“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前面两个细节从正面体现了项羽性格中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的一面,而第三个细节则从侧面体现了这一点,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范增如此恼怒。而《汉书·高帝纪》没有这样的细节刻画,因而这里的项羽就不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形象鲜活和生动。
  生5:而且,我觉得项羽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也暗示了或者说注定了他最后的失败结局,可以说,“鸿门宴”可以看成是楚汉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刘邦确立霸主地位的转折点。
  师:说得很好!因此,无论是在事件的展开和矛盾的冲突上,还是在人物性格的表现上,可以说文中的繁笔不“繁”。所谓细节成就美!这便是文学家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教学反思:
  在备本节课时,我原来只准备带领学生鉴赏和分析“鸿门宴”这一情节的跌宕美和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有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疑问,他觉得对于“鸿门宴”这同一事件的描写,司马迁要比班固多花笔墨,似乎显得不够简练。有些学生并不赞同他的看法。这是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原先只打算下一课时依据文本分析司马迁刻画人物的技巧,但也没有打算将这两个不同的描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然这个学生有疑问,其他学生反应强烈,而且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这一点又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何不顺水推舟,将计就计?于是我干脆又给他们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认真比较司马迁和班固描写的主要不同之处,让同桌之间讨论,再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效果不错,尤其是学生能够围绕作者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细节成就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