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合二为一,在这一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愉悦又能让其汲取写作营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一座座高耸的“写作殿堂”,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走进本文”的应有之义。阅读教学对写作的关注,并非是指抽象地概括出几条写作技巧,而是可以以阅读教学的文本为案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对于本专题写作实践有着直接指导性意义的,能够提升写作能力的养料,这种养料的成分是具体的,有直接的启发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这种学以致用的写作教学又会促发学生更加广泛和更有成效地阅读文本,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更加丰富的写作养料。本文试图以《金岳霖先生》的文本研读为案例为读者展现一个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合二为一的课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中有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文章是写人的。“专题写作实践”中有这样一条作文题:“进入高中,你已经接触了许多老师,他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谈起他们,你的脑海中立即就会浮现出他们独特的风采。”汪先生的经典范例正是对于写人物时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选材与提炼,怎样描写与点评做了最直接的“现身说法”。只是学生在自读时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容易领悟。作为阅读先行者的教师就必须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带着强烈的“关注写作”的意识。于是我结合《金岳霖先生》的教学给学生上了一次作文指导课。
这次作文指导分为三个环节。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感受与思考
从指导写作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作文的预热过程,我先布置学生利用本周时间仔细观察高中以来每一个给你上课的教师,从中挑选出一位你认为最有特色的教师作为本次作文的原型。围绕你所要表现的该人物的核心性格。在记录本上记录下你认为值得去写的几件事情,虽然还未成文,但是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已经通过学生的观察感受和定位思考基本确定。我们不妨称之为“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文本阅读时,我先指导学生分析了一下《金岳霖先生》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情。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特点的概括。“一肚子学问”是对他学术修养的概括,“为人天真”是对他人格修养的概括,“热爱生活”是对其人生态度的赞扬,这个判断句宾语的中心词是“大哲学家”,正是因为他对学术求“真”,对人生有“爱”,才成其人格之“大”。
板书设计
一肚子学问
学术修养
为人天真
人格修养
热爱生活
人生态度
大哲学家
学问、人格之“大”
以我所执教的高一学生为例,许多学生选择了教数学的束老师作为写作对象,他们觉得束老师是一位骨子里很严谨,讲课很幽默,关爱学生的老教师。这就是对所表现对象的情感定位。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再现与表现
就作文教学而言,接着便是选材和对所选材料的处理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要表现的中心选取了这样几则体现生活细节的材料:
材料①有时,我们会因为解答不出难题而苦恼不已,束老师也不正面打击我们,他看见我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还是不得要领的时候,会不无得意地说:“还是欠一点功力的吧,怎么样?还是让你们的敬爱的、伟大的、天才的束老师来告诉你们正确答案吧!”
材料②我是他的课代表,有一次,他让我把他的备课笔记送到办公室,在路上,我随手翻了几页,束老师每条例题后面居然都有少则四五种,多则七八种的解题方法,看了他的笔记,不由得让我心生敬意,这是一种怎样的敬业精神呀。
材料③有一次上课评讲试卷,我因为没有考好,心情很郁闷,正盯着同桌的试卷发呆,束老师发现了,就大声对我说:“小胖子,你盯着别人的试卷看什么,难道我写的字没有他的好看吗?当然,也许我长得没有他帅吧!”一席话,让我忍俊不禁,回过神采,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材料④有一天下午很热,第一节课就是数学,束老师讲着讲着就把外套脱掉了,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对着书本昏昏欲睡,他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全醒了:“书有什么好看的呀,我都脱成这样了,你们还不看我呀!”
材料⑤束老师上课时带着方音,听起来很有趣,比如他要我们把作业拿出来,他就会说:“zayeni”我们常常把数学符号写错,他会说:“把‘沙’写成了‘哭沙’,我恨不得要踢死你呢。”
这些素材该如何取舍呢?我指导学生在《金岳霖先生》的文本阅读中寻找启示:
1,如何选材。在《金岳霖先生》文中,作者的选材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为学,一是为人,前者体现他的社会职业特点,后者展现他的自然生活原貌,文中最能体现其治学态度的我认为还是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却觉得“很好玩”这一笔。尼采曾经说过,天才是什么样的呢?“若狂也、若忘也、若游戏之状态也……若神圣之自尊也。”就如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认为“数学好玩”一样,能够把常人觉得深奥的学问参悟出趣味来,是不是为学的一种境界呢?表现他的为人,文中有这样一个事例。沈从文给金先生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金先生却得出结论说小说与哲学没有关系。应该说前面的斗鸡、与孩子作游戏等等只是一种童心未泯的老顽童式的表现,可是这里人家要他讲学科间关系,他偏说没关系,明显地他很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留面子嘛!这则材料里意欲表现的才真正是一个只知道对专业学术负责,不理会世俗人情,不懂得或者根本不愿意为了迎合风雅而机动变通的金先生。总之这是一个把复杂的人生理解得天真,把深奥的学术解读成有趣的大哲学家。
素材的分类是选材的前期准备工作。我指导学生先将以上这几则关于束老师的素材分别做一个概括:①不打击学生;②翻看备课笔记;③提醒走神的同学;④提醒昏昏欲睡的同学;⑤有趣的方音。
不难发现材料中的③和④其实是重复的,材料中的②是体现其教学之智慧的,材料中的①③或①④是体现其待生之慈爱的,而⑤的作用也许只有增加行文的趣味性而已,所以可用可不用。
2,对于所选材料的处理有一个再现与表现的关系问题。这本来是美术创作的两种基本手段和方法。
唐、宋的山水花鸟及人物画,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都是使用再现的或偏重再现的手法,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起主导作用,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而表现则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反对以形似论画,主张“寓意于物”;石涛则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同样,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机--械模仿、简单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第二自然”。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事实上,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中,再现不能完全没有表现,表现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
板书设计
再现 “艺术上的唯一原则,是把看见的东西抄录下来。”——罗丹
表现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石涛
文中有一个情节,说金先生从后脖颈捉出跳蚤,这就显得有些魏晋风度了。捉虱子对于讲述者而言其功用类似于雄辩者说累了,需要喝水润饰言辞,捉虱子成为了思维的一种停息。魏晋雅士率性而动、扪虱而谈等等放荡不羁的行为,只是表象。周作人在《虱子》一文里转述了罗素《结婚与道德》第五章的一节话:“虱子被称为神的明珠,爬满这些东西是一个圣人的必不可少的记号。”这就毫无争议地让我们看到,东西方的先哲大贤们对待这个小小的“文化虫”,都采取了一致的赞美态度。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让汪曾祺“选用”(更有可能的是“编制”)了这个当时他未必亲眼所见的情节来表现金先生的率性天真。
对于写作素材其实也有个再现与表现的问题,以材料②为例,仅仅真实再现翻阅教师备课笔记这个情节,内涵则不够丰富,我指导学生不如以侧重于表现的方法加以创作。修改为:“②我是他的课代表,有一次,他让我把他的备课笔记送到办公室,在路上,我随手翻了几页,束老师每条例题后面居然都有少则四五种,多则七八种解题方法,其思维如静影沉璧,清晰而透彻,不由得让我心生敬意,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他常在课上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解完一道题目之后,跟我们说,你们不觉得数学真的很有意思吗?现在我才明白这其实是束老师自由地徜徉于数学王国里感受到的大畅快呀!”一位知识分子的高境界,不应该表现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而是应该和金先生一样表现为一种爱而为之的“乐”。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绚烂与平淡
金岳霖是中国著名哲学家之一,学术界不少人都写文章称赞他的学术思想,肯定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汪曾祺似乎只写直观印象,并不像平时见到的写名人的文章那样郑重其事,非写出人物的深刻性、崇高性不可。那么本文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我想就是作者写的“有趣”这两个字。这是作者行文的方式,他的语言自然而然,绝少造作。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力。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让我们的学生去模仿这种看似平淡其实功力深厚的文字,是很容易造成邯郸学步的结果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学着让自己的语句简短一些,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要精粹一些,能够幽默的地方也一定要幽默一下,写出人物的趣味来,但为了避免学生平淡而至寡味的文字效果,我要求学生在最后一段要用一个别出心裁的形式作为结语来评价自己所写的这位教师。
有个学生在这篇作文的结尾用一副对联作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深。”这句话中紧扣学科特点,妙用六个数学名词,赠给数学教师自然贴切。“数数含辛茹苦”颂数学教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线线意切情深”赞以情沟通的育人方法,将莘莘学子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抒发得真实感人。
还有一位学生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作结:
束老师满脸的皱纹像扇子一样刷地打开,而我要在这面扇子上题词:
谨以此文献给最“帅”最敬爱的束老师!
落款:最“帅”最敬爱的束老师的学生华扬
这次作文我要求500字即可,而且是写一位教师的特点。经过讲评和指导,我重新布置了一篇以多个人物为写作原型的作文:请以“我们学校有许多有趣的老师,某某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第一小节的开头,以后每段都模拟这个句式来写,通过一两个细节写出不同教师的各自特点。
这次文本研读不可能在一节语文课内完成,从预热到研读到一次作文直至二次作文,需要学生在课外有一个预热和素材准备时间,这样的写作过程,让学生全面体会到写作应有的一个生态过程。与原生态自由创作不同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有指导的文本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有较强针对性的范例模板。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读写结合的阅读写作教学,应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提炼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并通过富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在实践中弄明白这类文章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从而促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成效与阅读兴味,这才是读写沟通的命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