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0287

[ 侍静睿 文选 ]   

从“水”意象看儒道思想的相通性

◇ 侍静睿

  摘 要:儒道两家思想本质上都崇尚进取,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柔顺飘渺;一个正面突击,一个顺势前行,他们有相通和互补的可能性。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揉儒道思想精髓于胸,相机行事,进退自如。本文就儒道两家对“水”的感悟,试图探讨两家从“水”这个意象衍生出来的哲学思想的相通性。
  关键词:“水” 儒 道 相通性
  
  在中国知识分子心里,进则儒学退近道家,其实早已成为人生的潜规则。从“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的王绩、“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李白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这些崇尚自然、追求自由、浮云富贵、浪迹林泉、向往理想境界的诗人与诗歌,亦无不与道家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儒道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儒道思想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如此贴近知识分子的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一定的相通性。一头青牛,载着老子悠悠西去,沿途传道;几位学生,伴着孔子周游列国,著书讲学。二位圣贤在传道讲学的游历中欣赏了美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收获了不少感悟,特别是对“水”这个意象。本文就儒道两家对“水”的感悟,试图探讨两家从“水”这个意象衍生出来的哲学思想的相通性。
  
  一、儒道两家由“水”生发出来的进取观
  
  水,无色、无味,透明可鉴,循势赋形。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应该就是水,然而柔弱不争的水却总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儒家亦有类似的思想,《论语·卫灵公》即称“君子矜而不争”。 孔子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但“君子”才是孔子心目中具备理想人格的人。“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应是为人谦和,表面上看起来与世无争。其实夫子心中的君子不但要自我解脱,而且要达到“修己以安人”。那么君子只有表现出衿而不争、敏于事而慎于言、以温良恭俭让为言行准则才能争到想得到的,这也正是智者的生存法则。
  孔子的人生哲学的精华集中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中。孔子将流逝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引发出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叹!感叹之余,夫子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珍惜时间,珍视有限的生命,以有限的生命去创造出无限的奇迹。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天。“不舍昼夜”向前的水之德性正好契合君子锲而不舍的修道过程。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秘密正是在于那些饱浸着儒家思想的士人们“不舍昼夜”的努力进取,他们无怨无悔地投身于“礼”的建构或维护,用有限的生命践履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君子们的生命精神是《周易》 的“生生不息”,是诸葛亮诸贤的“死而后已”,总之,就是勇往直前,奋发进取,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逝去的光阴再也回不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现在,把握下一刻,让我们的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呈现出向前涌进的姿态。
  人们通常认为儒家学说具有积极有为的精神,而道家学说则常被看成是消极无为的,其实这是对道家学说的误解。老子的“无为”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手段而已。“无为”是技巧,“有为”才是终极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果。老子“为而不争”的思想,并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要人尊重规律,顺应形势,如此往往能“不争而善胜”。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就其实质来看还是主张积极进取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与众不同而已。老子虚虚实实的指导思想和直线思维相异,这种人生“障眼法”颇具魅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二、“水”意象生发出的哲学思想在儒道思想里的比例
  
  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内涵,水的特性和精神体现出了老子哲学的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思想。是水,启迪了老子,使他有了将人生体验升华为哲学的灵感。老子将“自然之水”升华为“哲学之水”:水,顺势而下、灵活多变,其可以自由地绕过障碍而前行。水表面看起来柔弱,但却能自由地游走。所以说,水是老子哲学思想里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载体,它承载了老子思想中的“道”。
  较之老子,孔子似乎眼界更为开阔,夫子不仅欣赏水的灵性,同时也认可山的素质。山和水的形态启发了孔子,夫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3]是山水成就了大自然的美,是山水的相间、山的稳定、水的灵动造就了美的千姿百态。水,随意赋形,虽无山之固定、坚毅,却柔和而锋利,柔和时温婉可掬,锋利时滴水穿石。滋润万物的水,善;恣意泛滥的水,恶;浅溪的水,透明清澈,深海的水,高深莫测。水无常状,遇物赋形,智者也和水一样随机应变,默默观察事态,了然于心,顺势赋形,像水一样游走,碰到障碍,总能灵活回避,最终到达目的地,获取成功。即便有时被障碍压弱了向前的势头,和成功失之交臂,那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水能随遇而安,它默默地承受暂时的逆境,伺机向前。所以,智者是乐观的、灵动的。仁爱之人有颗仁爱的心,这颗心和山一样稳定,外在事物不能轻易将其动摇。仁爱之人以宽阔的胸膛、坚实的臂膀待人、待物,他们高居眺远,宽容仁厚,所以能够长寿。智、仁、勇是儒家君子品格的重要内涵,有智能够快乐,有仁则能长寿,心有仁、智,就会表现出勇。具备山的坚忍不拔,拥有水的奋勇直前,就能成为一个君子,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可见,孔子哲学是由山和水两个意象生发出来的,儒家思想不仅有山的恒久刚毅,亦有水的婉柔灵秀。所以儒家讲究动静相宜,于静中,潜心修养,参悟人道,攻其不备;于动中,周旋人事,积累经验,出奇制胜。几千年来,读书人嚼五经、啃四书,期望通过入仕来成就“兼济天下”的梦想,但即使有朝一日鱼跃龙门,但宦海深险,前景往往难以意料:有浮有沉,有迁升有迁削。因此这些知识分子不仅需要有积极有为的精神、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又要有供之喘息、休憩的精神阁搂。而山和水的特性正好契合了文人的心理需要,爱山、爱水,以山、水比德无疑是桃源乐事。总体来说,道家思想就是一部水的哲学,而倡导中庸的儒家思想既汲取了水的婉柔灵秀,又揉入了山的恒久刚毅。
  
  三、儒道的柔“道”
  
  “上善若水”的道家思想以“无为”达到“有为”,讲求的是柔“道”,“知者乐水”的儒家其实也崇尚水的智慧,更多的时候,儒家的进取有为是讲求技巧的,这技巧也就是柔“道”。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4]在老子看来,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所以“柔弱”不只代表软弱无力,更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
  “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5]可见,孔子和老子一样,都相当重视水柔和、谦卑的本性,儒道由水悟出的道理,既是君子之修身之理,也是仁者之治国之道。
  儒道两家思想本质上均崇尚进取,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柔顺飘渺;一个正面突击,一个顺势前行,他们有相通和互补的前提可能。所以,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揉儒、道思想精髓于胸,相机行事,进退自如。儒家崇尚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正面进取型的人生道路。在儒家看来,“内圣外王”是终极追求,即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因此,儒家带着山的刚毅恒久和水的婉柔灵秀走上了修齐治平的人生之道。而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却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进则儒退则道,不仅能使士人君子恪守追求,也能让他们自我调节,蓄势待发。因为他们懂得:正面进攻的硬碰硬虽然壮丽,但是掩人耳目的谦卑状态往往能帮助人们在虚虚实实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注释:
  [1][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侍静睿 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650031)

从“水”意象看儒道思想的相通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