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5期 ID: 147161

[ 刘学元 文选 ]   

高考作文备考的理性追问

◇ 刘学元

  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性无须赘述,而高考作文备考的理性却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
  
  信息的发布是指导考生“临门一脚”还是使考生“乱了方寸”?
  信息时代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高考信息亦然。笔者所在的邻县某中学赴江南,不惜重金获取信息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则高考作文信息却令我困惑良久。
  “江苏作文命题也有鲜明的时代导向性。命题往往关注新课改理念的渗透。落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等理念。而且命题与苏教版教材若即若离,如‘人与路’、‘好奇心’等都在教材中能找到对应点,有源可溯。因此,考生在临考前很有必要把教材中的20多个人文专题再梳理提炼一下。从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主题看,多集中于品德、情趣、励志、关爱、感恩、坚韧、求善等方面,关注生命、生活、心态等,在写作中往往需要折射精神信念、人格、责任、尊严、合作等。下列命题不妨尝试一下,也许会给你一定的启迪:‘风雨’、‘擦肩而过’、‘尽在不言中’、‘留白’、‘出格’、‘平常心’、‘力量’、‘退缩’等。”这是2009年5月30日《扬子晚报》A5版中,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冯为民在考前一周对考生的告诫。从信息发布的时间看,离高考时间只为一周,故而不能说其早。即便让考生将信息中所列文题都思考一遍,恐怕也来不及。从信息的内容看,在所说的文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模拟试卷中已有的,故而不能说其新。从信息发布的影响看,因为高考的文题是“品味时尚”,对那些满脑子都是上述信息材料的文题的考生来说,故而不能说其好,只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受骗之痛。
  
  二
  
  教师的提醒是“缘木求鱼”还是让考生“随机应变”?
  几年前,笔者任教高三,听诸多同事说,高考作文以写议论文为佳,只要论点明确、论据充足、结构完整就可得保险分。高考前,其他班级的学生问我:老师,据你判断6月7日的作文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我一时未置可否。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要求我们写记叙文。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老师说记叙文可以打动人。因为学生已经接受了自己老师的备考指导,我不便多说,只得对我身边的几个学生说:写什么文体的文章,首先要看什么文题或材料,其次才是扬己所长。
  临考时,老师的话虽无“圣旨”可言,而分量可谓不轻,即使那些平素不肯听信老师的学生也不敢不当回事。因此,面对即将上考场的学生,教师的必要提醒尤为重要,这有点像大赛前的教练一样。提醒必须做到:一要有全面性,不可顾此失彼,不能挂一漏万,如若押宝更是下策之下策;二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考生作有别的提醒,小到书写,大到立意,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妥的;三要有激励性,对作文水准层次低的考生应多予激励性的提醒,力求使他们将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展示于阅卷老师面前。
  
  三
  
  学生备考之路是选择“阳关大道”还是选择“羊肠小道”?
  作文备考面究竟有多宽,量到底有多大,不易说得清,但确是需要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确是需要考生能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以及夹叙夹议式文章的一般写法。考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找我,让我给他们找古代名人的史迹材料。毕竟是学生所求,我一一应允。有司马迁的、屈原的、李白的、杜甫的、苏东坡的、辛弃疾的、鲁迅的,也有曹操的、司马懿的。他们请求我时,总是言之凿凿,说是自己老师叫他们这样准备的。出于感情,我没有拂了他们那颗求知的心。
  学生是作文备考的中心和主体,让其动脑、动手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此做法,问题不少。一是增长其依赖性。死记某个名人的史迹,作文时往往会死搬硬扯,使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成为一句空话。二是消弭其进取心。应该说,不少学生都会有一种超越自己的进取心,在考场上力求写出自己满意的作文。如此就必然会使他们滋生“准备好”的心理。三是诱发其侥幸心理。因为已经有这么多材料,觉得有话可说,如果能套得上去,就无须挖空心思了。
  
  四
  
  高考作文如何理性备考?简而言之,就是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如下一些工作。
  首先,做好立意的备考工作。“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在文中的分量更是举足轻重,备考时应遵循“以魂统躯”的原则,并准确、辩证、深刻。必须讲清立意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使考生知道立意的方法:一是要与命题者意图相扣,一是要与时代精神相涉,一是要与现实生活相联。
  其次,做好文体的备考工作。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文字,因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问题。”就高考作文而言,第一要著就是写什么文章是什么文章,仅仅“像”是不到位的。尽管高考由单一文体到有所限制再到“文体不限”,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限文体”,只是任你选定某一种文体,要守住这个“规矩”,就必须在平时训练学生掌握写什么文是什么文的本领;必须使学生明白历年高考阅卷老师的中肯意见,重点讲明文体的重要性,指出一些作文文体上的偏颇,结合前几次作文的成败得失,耳提面诲所有学生一定要过好“文体关”。首先界定是不是符合“要求”规定的某种文体,小问题与有关学生面谈,大问题在课堂上讲明,力求保证每一位学生虽“戴着脚镣”,但舞姿优美,起码不能“动作难看”。
  再次,做好选材的备考工作。如果说,文体是文章的骨骼,立意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要使文章丰满愉人,就必须选择好的材料。限于高三学生视域、阅历的实际,可以带领学生重温已写过的作文在选材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尤其重温已学过的典范性课文,再次唤醒学生注重选材的意识。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前提下,必须清楚:①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既不可隔靴搔痒也不可南辕北辙。②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不要舍近求远,更不要胡编乱造。③选择易于表述的材料,不要趋难贪大,要避难就易。④选择最易刻画人物性格的材料。
  第四,做好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备考工作。一篇好文章,必然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必须达到如孙犁所说:“明确朴素的、简洁浮雕的。”亦即朴素美、立体感。就表达方式而言,学生作文(特别记叙文)表达方式大多单一,要么只顾记叙忘了描写,使文章缺乏生动性,要么流于浮浅,缺乏点睛或撼人心魄之处。语言方面,要先是讲清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然后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海中学)

高考作文备考的理性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