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诗作倍受推崇,原因在于它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仅用28个字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时节游子浪迹天涯的图景,把游子思乡的悲情宣泄到了极致,读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无数人产生了共鸣。
《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描述作品情境的: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归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晚餐,炊烟袅袅。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他将投宿何方呢?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教材据此为本曲配了插图。图文并茂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作品,达到入情入境的地步。但是在学习本曲的过程中,有一学生指着图上的“乌鸦”大叫:“老鹰,老鹰!”有一学生感叹道:“山真绿,水真蓝,夕阳正红,骑马游一圈!”还有一学生道:“真是一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人家,风景真美!”反观其图,我也感觉颇不适宜。
第一,色调不恰当。从配图的色调来看,画面中远山苍翠,郁郁葱葱,分明是生机勃勃的;淡蓝色的溪水湍急而活跃,很是喜人。可是,秋日的黄昏,光线暗淡,山应该呈现黛青色,水流应显现灰白色,即使还有绿树,但到了秋天,也该是墨绿了。从作品的感情基调来看,它是低沉愁伤的,配图以暗色调更适宜,比如一幅水墨画或素描,但绝不应该是色彩画。
第二,画中事物与文不符。图中不远处有的树木还满是绿意,近处的两棵大树却已干枯,这不符合事实,多少显得有点虚假。即便这样布局是为了衬托出“老树”的情景,可“老树”应该是盘虬卧龙般的大树,而不是枯死状的。看,它的枝条,如同锯子截过,没有一丝的生机,简直是一根朽木桩;其上也不见枯藤的影子,更不见鸦巢。其次,乌鸦此时应在巢边或老树上相向而鸣,呼唤伴侣归巢。而图中只见天空有像鹰一样的鸟展翅高飞,全没有归巢之意。人家房舍也没有袅袅的炊烟。如果仅凭一轮太阳就表明时间的话,作者思家的情感,此刻的孤独,远没有归巢的鸦雀和人家屋顶的袅袅炊烟加以衬托好。再次,西风劲吹,不见翻飞的落叶,也不见“断肠人”被风吹卷的衣襟,大乏秋意啊!这也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阐释背离太远。还有,马该牵着还是骑着?《教师教学用书》的阐述是“牵着”。试想,行进了一天的旅人,此刻,人困马乏,眼前农家屋舍的温馨又增添了他心中的思念。看着眼前的老马,和人一般瘦弱,可只有它才是自己前途的旅伴,怜惜之情油然而生,他怎忍心再骑呢?而且,在古诗文中,骑马前行一般多指得意之时,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此刻憔悴的旅人,走在萧瑟的季节里,行进在寂寞的古道上,手牵一匹瘦马才更显其孤独无依。
欧阳芬主编的《有效教学基本功》一书中提到:“科学实验证明,图示具有强烈的刺激思维的作用;视觉的过程也是一种形成概念的过程。因此,必须把教材的插图上升到视觉教材的高度来认识。”可见插图的重要性。而一幅好的配图,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画的色调要与文章的感情基调协调统一,二是画的内容要与文章的内容相符。因此,我们在选编课文时,对其中的插图也要慎之又慎,不然,学生会因图误文。
(作者单位:天水市秦州区
娘娘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