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5期 ID: 147153

[ 吴贤友 文选 ]   

“花旦”是怎样“当家”的

◇ 吴贤友

  如今的报纸杂志及电视网络上,“当家花旦”铺天盖地,百度搜索一下,就能见到约906,000条结果,谷歌搜索一下,就有约 529,000 条结果,仿佛什么人都成了当家花旦了。如:
  ①(董卿)这匹“黑马”自此带着轩然之气,杀将过来,征服了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成为央视舞台上当仁不让的“当家花旦”。(人民网)
  ②李湘是《快乐大本营》的当家花旦,大家因为喜欢《快乐大本营》而喜欢上湖南卫视,因喜欢湖南卫视而喜欢上李湘。(中广网)
  ③在25日晚举行的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3米板决赛中,国家队“当家花旦”郭晶晶战胜吴敏霞、何姿等强手获得冠军。(《解放军报》)
  ④北京奥运会上,一箭射落中国首枚奥运射箭金牌,让名不见经传的张娟娟瞬间成为英雄。同时,她还是青岛市的首位奥运冠军。正因为这个历史性的突破,张娟娟现在已是青岛市体育界的“当家花旦”,只要她出现的地方就会在当地造成“拥堵”。(北青网)
  从人们使用这个词的具体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家花旦”就是指某一公司、部门、行业或领域中起着主要作用的女性代表。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疑问,因为“当家”本义就是主持家政,也比喻在一定范围内起主要作用;“花旦”自然就是指“如花美丽的女性”了。然而,如果了解了“花旦”这个词的渊源及其历史演变,我们就知道,一般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某种意义上的“歪打正着”。
  “花旦”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典戏曲。在中国的古典戏曲中,戏剧角色的分工具体明确,这早在元代杂剧中就初步形成了。元杂剧一般由一种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由男主角正末(即正生)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李逵负荆》,分别由正末扮的汉元帝与李逵主唱,是末本;女主角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如《窦娥冤》《救风尘》,分别由正旦扮的窦娥与赵盼儿主唱,是旦本。元末的夏庭芝在《青楼集》中就有“旦本女人为之”、“末本男子为之”的说法。由此可见,正旦才是一本戏中最重要的角色。
  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
  花旦一词,夏庭芝《青楼集》说:“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明代的朱权在其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由此可知,花旦是以扮演妓女为主的类型,在戏曲角色分工中,与正旦是迥然有别的。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青年或中年女性,表演上注重唱功。花旦的情况跟正旦正相反,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敏捷、说话伶俐。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色彩鲜艳。《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应该说,花旦只是一本戏中的配角,起着陪衬的次要作用,自然也不能称之为“当家”的。
  到了清代末年,京剧沿用梆子班中青衫子这个名词,将正旦改为青衣。据齐如山先生说,当年北平学戏的情形,趋重花哨放浪,凡面目姣好、举止活泼的都去学花旦,原先那些原本由正旦演唱的戏也被花旦抢去;只有那些面貌稍次,但有好嗓子的人才学青衣。这样,像《三娘教子》《探阴山》《杀庙》等穿青褶子的戏归了青衣,故正旦又有了青衣的称谓。由此我们也知道,“花旦”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见《国剧艺术汇考》365页)
  此外,在传统戏曲中,无论是以唱工为主的青衣戏,还是以做工为主的花旦戏,在反映生活的时候都显得过于单调。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也越来越复杂了,所以在舞台上表现的形式就要求多种多样,对演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观众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也因此,把青衣的“唱”与花旦念白、做工的表演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表演特色也就势所必然了,于是大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自然产生了花衫这样一个行当。
  “花衫”与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的父亲余紫云先生有关。余紫云先生觉得专演青衣或专演花旦太单调,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兼演青衣和花旦。(在这以前,演青衣的人是演不了花旦的,演花旦的人也不演青衣)这样的表演,很受欢迎。之后,有京剧“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先生更是将这种做法发扬光大。王瑶卿认识到旦角的表演艺术必须扩大表现范围,丰富充实,增强表现能力。于是在具体的舞台实践中,他就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以至于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不同的表演艺术熔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大大扩展了旦行的表演范畴。当时,荀慧生创立“荀派”、筱翠花(于连泉)创立的“筱派”正是以这种全新的形式开始演绎“花旦”角色享誉当代。另外,在梆子班中正旦原本有青衫子的说法,由于王先生把青衣、花旦的表演特色都熔为一炉,所以大家给它起了一个“花衫”的新名词。花衫这个名词一出来,马上就风行开来。
  从上世纪20年代以后,当时的报纸上、广告上就开始出现了“著名青衣”、“著名花旦”、“著名花衫”混淆使用的现象,“青衣”、“花旦”、“花衫”作为不同的戏剧角色的意义日趋淡化,开始向共同的意义发展,那就是通指舞台上的女性角色。从此,“花旦”就摆脱了传统戏曲中的从属、陪衬角色地位堂而皇之地成为戏曲主要角色,开始“当家”。
  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淘洗,“青衣”、“花衫”除作为传统戏曲角色偶尔提起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当家花旦”不仅作为戏曲中的主要角色的意义开始被世人接受,并且在生活中广泛使用。当然,在现代生活中,除个别演员偶尔的反串之外,由男性演员饰演女性的做法已不常见。所以,人们一般在使用“当家花旦”的时候,基本都局限于女性。
  (作者单位:含山中学)

“花旦”是怎样“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