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每次读先生的《背影》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年适值而立之年的我再次教读到这篇文章,在备课时又有了新的体味。
《背影》一文中的“背影”和“泪水”两个意象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泪水”也流了四次,除了“背影”的第一次出现与“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都与“泪水”直接相关。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其实不然,文中的四次“流泪”是作者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感受和表现。
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想起祖母,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此乃人之常情。触目伤怀、情不自禁,作者第一次“流泪”很容易理解。这次“流泪”可见朱自清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父亲在信中提到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去之期不远矣”。想起多年未曾见面的父亲,难免生发无限思念之情,“泪光莹莹”确是为子之心声。这次“流泪”也会引起很多身在异乡之人对父母的思念,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这是文中第四次写到“流泪”。
文中“父亲”与“我”浦口送别时,“我”望着“父亲”攀越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两次的“流泪”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这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泪”: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此情此景怎不令作者对父亲感激涕零。
这是对父爱的理解之“泪”: 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不是父亲的“迂”,而是对儿子的深深怜爱之情,“我”渐渐开始理解父亲。
这是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之“泪”: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完全落在父亲的肩上,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多久,我想不出也不敢去想,只得任“泪水”流出。
这是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之“泪”: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家人的生计,今后他会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我”又能帮助多少呢? 渐渐成长的“我”怎不为父亲忧虑!
这是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之“泪”: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这“泪水”是难以拭去的“我”的真情的喷涌。
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灾难接二连三。“父亲”本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疼爱和体贴:急于谋事,却放心不下儿子,需亲自送行;价钱要自己讲,座位要自己拣,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这样的父亲怎能不让“我”落泪?而“泪水”也成了文章中“父亲”和“我”浓浓亲情的集中体现,更体现了“我”的成长变化。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坛美酒,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而文中的“泪”则是这坛美酒的防腐剂。
(作者单位: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