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5期 ID: 147142

[ 陈妙珊 文选 ]   

浅析《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

◇ 陈妙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抒发的情感有同工之妙。全诗共四句,章幅短小,却揭示了一个诗人的孤独感与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相碰撞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广袤的思维牵引下,逐渐进入了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诗歌中所描述的缺乏安全感的独特感受、无人接纳和理解的单身体验,以及天地悠悠而人身无所傍依的无助状态,最终使得抒情主人公陷入了“天地一沙鸥”般的苍茫境界。
  在这首诗中,如果把诗人陈子昂看作宇宙间单纯的一个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位这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点呢?笔者认为,以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为横轴,诗中的个体不偏不倚地正停止在“古人离去”和“今人未来”的交接点上;以宇宙的空间感为纵轴,诗中个体则如“沧海一粟”般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在考察《登幽州台歌》孤独体验的过程中,不应具体地考究古人、来者的具体身份,因为他们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衬托“个体渺小”的符号,一个能使诗文主人公产生独特孤独体验的符号。诗人正是希望借助诗歌的前三句使主人公与时间、空间脱离联系,并在第四句中将视野集中在个体身上,以此直接抒发极端化的孤独情感,并突然耸立起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孤独不是一种生存状态,而是一种心理体验。《登幽州台歌》中陈子昂没有把个人的得失升沉与政治打击全盘托出,抛却了具体的人生体验,而是将诗人的孤独之感载托于一种具备生命根本性的哲理性体验上,直接地构建出一个孤独的时空概念,诗人借助两个“不见”,切断了个体与历史的关系,可以说,孤独使抒情主人公的人生显示出了瞬间性,而这种瞬间的幻灭感又映衬了诗人的孤独体验。
  只有害怕孤独的人,才会产生孤独感。《登幽州台歌》孤独体验的产生,源于诗人个体自身对于孤独的一种恐惧感。离群而居从来是许多动物所不堪忍受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都是如此,惟一不同的是人类在面对这样的孤独感时,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某种程度的孤独排解,而动物对之则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认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产生是诗人害怕孤独的结果。虽然如此,可幸的是,陈子昂因害怕孤独而生发孤独体验,并没有抹杀诗人的个体魅力和价值,相反在更高的层面上,这种体验是对生命个体价值的最好佐证,个体因为孤独反而向世界突显了自我的存在。陈子昂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明确《登幽州台歌》中孤独体验产生缘由的基础上,笔者想着重讨论诗中的孤独体验的所属问题。根据前文的论述,这首诗虽然无一个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经历,但却表达了诗人心中聚集的一种孤独情感。那么,这是否就说明了《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代表的只是陈子昂一个人的体验呢?笔者认为未必然。
  《登幽州台歌》的确传达出了陈子昂创作时的生存状态,但如果我们将诗歌单纯地看成诗人怀才不遇的生存状态的投射,就不免大大降低了诗歌的价值。相反,我们认为,陈子昂的孤独是宇宙间每一个体生命的根本底质。换句话说,陈子昂挥笔落成《登幽州台歌》,并不仅仅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相反,诗歌中的这种孤独体验更多的是统一属于整个人类的真实情感体验。人类个体在生命的沉浮之间,都有着遭受或者体认到“陈子昂”式孤独的现实可能性,这种体验将根植于生命个体的心底,当现实时空为其制造了一个“不见古人”,又“不见来者”的孤独环境后,这种久违的体验自然会积聚奔涌而出,成为一种不为人所左右的独特心理感受。应该说,短短四句诗所传达的该是一个超乎诗人、又超乎个体的人类整体孤独体验的信号。
  总而言之,《登幽州台歌》以跨越古今的况味,向世人投送着一种个体孤独的魅力。陈子昂的孤独恰恰是一种至上的诗意,在悠悠天地之间,《登幽州台歌》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的孤独体验,更向我们说明了长期根植于人类心底的那一股极易被触碰、被唤醒的孤独情感。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浅析《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