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5期 ID: 147136

[ 田秀娟 文选 ]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一点看法

◇ 田秀娟

  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作为第二批参加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江苏省高中课程改革在全省推开,845所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教版新教材也就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江苏省已基本完成了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苏教版新教材的使用也已年满三周岁,完成了第一轮循环,并且已经走出江苏,为别的省份所采用。那么,苏教版新教材在中学一线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呢?师生又有怎样的评价和反应呢?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苏教版《语文》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白话削弱了文言
  
  文言文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大量的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占有很大分量的。但是,如果我们翻开苏教版《语文》就可以发现:文言文被削弱了。
  我们不妨以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例。两册教材共收录文章42篇,但文言文只有区区8篇,其中还有2首诗和词,实际上真正意义的文言文只有6篇,不足总量的15%;而读本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则更是小得可怜。如此选文,不仅与文言文所起的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相吻合,也与目前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不够协调。中华文明五千年,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之管见,从理论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应该是1:1。在这一点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直处理得比较好,将文言文的位置摆放得比较恰当,其比重基本稳定在40%左右。
  苏教版高中教材还有一道独特的景观,那就是将文言文拆散,穿插于其他模块之中,与现代文混合编排。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文言文是新教材的“调味品”。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琐碎的文言知识,不成体系,不成系统。
  也许教材的编者会说,尽管在必修部分文言文的数量少了,但在选修部分得到了充分地加强。这或许能够解释得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知道,那毕竟还只是“选修”!试想,文言文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保证,一味由学生自由选读,那会有多大的收益?而且,从选修教材的内容来看,涉及的面还很窄,仅仅局限于秦汉、唐宋,无法体现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这种局面应当得到改观,苏教版《语文》文言文要适当加强。
  
  二、内容冲淡了文体
  
  也许我们都见惯了以文体为体例的教材编写方式,所以刚一拿到苏教版高中《语文》无形中就有了一种陌生感,因为它的必修部分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文选式编写体系。模块的核心是内容的基本统一,而模块下的子板块也是以内容为聚集点。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甚至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混杂在一个模块、一个板块中的现象。这种混合编排的编写方式,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文体混杂,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中学语文教学历来是以知识结构为纲,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延伸性和连贯性,而不是内容的相对一致性。文体的混杂,特别是文白的混编,势必导致学生就某一块知识的学习东鳞西爪。学习的目的是用,所谓“学以致用”也。试想,如果今天学习了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学生对如何叙事写人刚刚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但是明天却又去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论证,那学生的知识如何连贯?如何由浅入深?所以,苏教版的以内容为纲、文体混杂的编排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难易失衡,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选文的具体内容看,难易的梯度处理也不是很尽如人意,不太吻合学生“阶梯式上升”的认知规律。例如,将刘亮程、史铁生的文章放到高一第一学期,就显得有一定难度了,不要说学生,离开了教学参考书,恐怕教师也很难真正彻底理解文章的内容,其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草草了事。
  
  三、时尚替代了经典
  
  翻开苏教版的这套新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时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模块的设置比较时尚。从每一模块的名称到模块下每一子板块的名称,都是显得那么时尚,很有韵味,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球;但我感觉这些过于“花哨”了一点,因为教科书注重的毕竟还是内容,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二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篇目少了,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多了。钱理群教授认为:“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10期)我丝毫没有贬低新生代作家和作品的意思,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的作家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有百利而无一害。我只是觉得,这其中有一个“量”的问题,也有一个“验证”与“共认”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而去削弱经典、排斥经典。
  因为经典作品是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换言之,经典是得到大家共认的、经过了时间考验的典范性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恰恰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和价值。用《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来说,阅读经典,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语文中经典作品的教学不应该被削弱,而应该加强。
  当然,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读本”中的确收录了为数较多的传统经典篇目,但是我还是想说,经典作品缺乏教师的引导,一味靠学生的自学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我的想法是,适当将“必修”中的新生代作家作品和“读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置换,将经典置于课堂这一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内,从而使经典教学得以加强。
  
  四、容量束缚了操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容量之大前所未见。不必说高一和高二上半学期需要完成10本教材的教学(必修5册,必修读本5册,平均每学期要完成3本以上教材的教学任务),单说高二下半学期和高三上半学期的选修课程就多达10余种,这其中既有《〈史记〉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也有《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还有《实用阅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写作》等等。如何操作,如何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是摆在高中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也许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很明显,也很乐观:选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厚实学生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是要参加高考选拔的,谁敢轻视?于是,“选读”就成了“选教”;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流行的、不约而同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做法:在选修的诸多教材中,以高考为参照物,什么可能对学生高考直接发生作用,就“选读”什么,那些对高考不产生直接作用的,一律“自读”。这其中是谁“放出眼光来拿”?教师,而且是应对高考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小则一所学校,大则一个地区,以“集体的智慧”来圈定一些“选读”(实际是“选教”)的内容,也就成了时下最“明智”的做法。
  我想,这种做法肯定是有违教材编写的初衷的。但事实上,面对如此大的容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难处理的,也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精耕细作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每本教材都只是蜻蜓点水,还不如研读透彻一本或几本,这几乎成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于是,《〈史记〉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就成为了首选。
  苏教版选修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好的,只是还应该适当顾及中学教学的实际,不能一味好高骛远。我想,与其多但效果差,还不如少而精。
  以上这些,还只是一孔之见,是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感而发,把它写下来,绝不是对苏教版的全盘否定,而是希望这套教材能够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作者单位:华罗庚中学)

对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