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闪现有个性的、智慧的火花。但应试教育的存在,又让人囿于阅读题解题的条框式。如何让学生在迸射特有的思维火花之上提高阅读解题能力,使之顺应时势呢,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笔者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只要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解题能力也就迎刃而解了。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以兴趣为前提的,新课程要求教育者以促进者的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式教学经过许多研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现代化心理学认为:“多向信息交流较之单向信息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小组成员之间的阅读互相影响互相激励,阅读兴趣就自然而然产生了。那如何用小组合作式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就犹如小组每人每天拾来一根柴火,积起来必然能燃起熊熊大火,耀出阅读的热情,照亮语文阅读摸索的道路。现阐述如下:
一.小组合作阅读的前提
小组合作阅读成功实施,需要一个班级将小组合作制度运营得非常成熟的状况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学生分组必须合理,合作学习机制需建立,小组管理需严谨,并引进良性竞争机制。举例:座位相邻两组,如第一组与第二组形成挑战,第一组成员改第二组成员的作业,人人有份当小老师,并设定评改规则,评改后立即宣布哪组挑战胜利,可作适当的加分鼓励。除此,还需学校保证每周有定量的阅读时间,注重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小组合作阅读实施策略
1.互督、互检。
阅读的习惯有:圈点、旁批、摘录、朗诵、背诵等,但真正做到的人能有几个?我们总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有兴趣就等于学生具备了阅读内因,那么阅读能力在自我要求下就水到渠成,自然会提高了。但在这个光怪陆离、诱惑颇多的现代信息社会,具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能有几个?这就需要外因的促成,也就是要家庭学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要家长给孩子起到读书的示范作用,我们老师有时会哀叹“那是一种奢望,家长总说没空!”那么,把这个营造读书氛围的重任放在小组合作阅读上,倒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心理学家卡特·卢因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以一个人需要在群体效应下激发兴趣,小组成员在一起阅读时互相提醒,互相检查,互相督促,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
譬如圈点习惯的养成,阅读课后,由小组长负责检查阅读篇目的圈点情况。没有圈点的,组长及时指出,组员及时调整。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你划这句话,我划那句话,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看同伴的圈划,甚至可能会恍然大悟“这句话是本文的精髓所在哦,我怎么没看出,我也给划上”。
譬如写旁批习惯,这些旁批,如果是写一些生活体验,学生会好奇,拿同伴的来看看写了什么,可能会发出感叹:“哦,这样啊,有什么稀罕,看我的,写得才精彩。”这样就在互相观看、评点中增添了阅读兴趣。
譬如摘录朗读习惯,小组长负责定期检查摘抄本,并选择优秀的推荐朗读,甚至可以录制在电脑上在全班进行音频播放,根据学生想展示自我的心理,谁都争着摘抄优美语段给朗读播放了。
还譬如背诵文学素养材料,以默写竞争形式进行,挑战小组进行批改,评出挑战胜利的小组,这样的形式同样具有吸引性,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与其说阅读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一系列重要的阅读习惯,是需要督促的,而家长与老师的督促远远比不上同伴的督促来得有效果,家长与老师的督促是厌烦,同伴的督促是快乐,请把这根棒子(互督、互检)交给学生,交给小组合作。
2.互学、互考。
一是互相学习知识点,互考知识点。譬如学习记叙文的六要素、线索、顺序、记叙中的描写、文章表现手法等阅读的基本知识,一天检测一个小知识点,第一组与第二组形成挑战,教师适当作小结:“第一组成员全部过关,顺利晋级,挑战胜利!”这样,会激起第二组的不服输的挑战热情:“我们组怎能就这么孬种,输给第一组?”经过这些积极的、良性的竞争,让每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就不至于盲目阅读,也可以提高阅读解题能力。
二是借用杂志优秀文章互相出题考彼此,在互考知识点时,让学生成为小老师,评改挑战组的作业,现在又让学生成为命题者,学生充分尝试当老师的滋味,乐在其中,甚至还会彼此调侃:“我出的题,你甭想答得出……你这个老师出的题,蹩脚得很哪……这道题的答案,众里寻它千百度,其实它就在你的眼前……”当然,也有学生会发出感叹:原来当老师并不易。学生在熟悉基础知识点的前提下,出题就有了依据,虽然刚开始出题时难免粗略简单,鱼龙混杂,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调整,必然有所提升。那么,出题文章来源,就选学生喜欢的杂志:《意林》《格言》《青年文摘》《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这些杂志的文章质量较高,学生也乐于接受。一旦小组出题被采用,就作为全班阅读训练题,由老师誊印出来全班做,老师也省了出题的功夫,只需对学生出的题作修改便可。而出题被采纳的小组可以加分鼓励,当学生看见自己出的题成为试卷,别有一番欢喜滋味上心头,胸中更有一种成就感,何乐而不为?
三是用自己写的文章出题,也就是选取班中同学写的优秀作文作为出题来源,就比用杂志里的文章出题更具刺激性,一种自主支配自己的激奋油然而生,从而调动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用自己的文章出题也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阅读、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
3.互感、互谈。
让小组成员之间产生阅读理解的“互感”。一个小组定期选定阅读篇目,圈划重点,摘录优秀语段,及时进行沟通阅读同样篇目产生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在检查阅读效果时,当学生对某一个阅读问题作出解答后,另一成员就会问:“你怎么知道的,它不能这样吗?”譬如选定阅读篇目为《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0年九月版中的《昙花》,其中有道题问道“结尾说‘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小组有成员就能圈点出关键语句“……坚定而又乐观……无惧、无悔、无怨……因为它相信那一刻的绚烂足以诠释生命的全部意义,短暂又何妨呢……”来进行回答,但另一小组成员就提出:“昙花无忧,却让别人忧,从它让我‘只有劳而无获的失望和久等不至的焦灼与无奈’,就像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两人遇难,三人失踪,他们在探索自然中超越自我,如昙花般稍纵即逝,无怨无悔,但却让父母承受无尽的痛苦。”卢因认为“在冲突的环境中以取得协调为主要目标的群体,最恰当的规模是3—5人,且不要正式领导者,以保证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发表和讨论”。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在阅读中不仅把握了本文主题,甚至超越其上别有一番感受。这样,形成小组间的探究研讨热烈氛围,让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言路广拓,阅读素养就提高了。
三.小组合作阅读实施保障
小组合作阅读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需要老师正确操纵小组,才能运筹帷幄达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效果,还需要建立贯穿始终的激励机制,正确实施评价策略。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小组合作阅读中,不组织不引导会让合作阅读乱七八糟,不管理会让学生处于疲沓状态,不鼓励会让小组变得死水一潭,所以教师的调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有预定计划,对每组要布置适当的任务,并定期检查每组完成情况,还要充分运用头脑智慧与语言智慧表扬学生,通过外在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内在激励机制的形成。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语言、神态、动作,再加上各种惋惜、惊奇、鼓励等语气来表扬鼓励学生,还可用一些新颖的奖惩,达到刺激作用,譬如奖一张10元支票(找家长兑现),譬如奖3个马铃薯2条茄瓜等。还可借用学生的语言,譬如“本次小测已知晓,第三小组赢得巧。气得本组跺跺脚,这样下去不得了!所以我们要努力,扬眉吐气看明朝,看明朝”来进行评说鼓励,起到的效果是极大的。这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
许多现代教育理论都非常重视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许多教师也致力于研究小组合作制度,小组合作阅读就应运而生。实践过程充分证明,小组合作阅读增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解题能力,是值得推行的。
殷文娣,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