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吉·福勒说,张力“是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一般而论,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是的,一个物体,在作用与反作用的牵拉和扯拽之下,产生内在的张力,人若触碰它,会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强度,一种内在的力度。而一篇作品如果有张力,它能够屹立起来,以雄浑、博大和金刚怒目,以柔细、轻巧和浅唱低吟,给人真力弥满、意蕴深沉的生命振作的强烈感受。那么,在创新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达致这样的艺术境界呢?
一.理与情
1.理智的情感。“民族的生命精神透过一定的哲学家、思想家的性情表达出来,真正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家的思想其背后总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在那里呼之欲出!”(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此言得之。作为思想家的龚自珍面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恶痛绝,力主“更法”“改图”,追求个性解放。但是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散文《病梅馆记》寓理于物,托物言志,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健康生长的梅树遭受“斫直、删密、锄正”,暗喻知识分子的心灵被封建统治者扭曲成病态,蕴含着作者满腔的悲愤;写救梅、疗梅时“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解其缚”、“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等一系列措施,暗喻着解放人才,首先必须冲破封建专制的桎梏,也寄寓着作者为救人才于文字狱的战斗激情。全文借梅喻人,托梅议政,寓意深刻而不很隐晦,“微言大义”而又能“支离闪烁”(谭嗣同语),闪烁出透过时代的表象而看到的一种民族文化灾难,超越生死利害冲突而为民族大声疾呼的理智的情感,当然会引起读者“若受电然”(梁启超语)之感。
2.情感的理智。这种情感的理智在于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思索反省个人命运的同时,常与民族的、国家的文化命运扭结在一起,还在于对真理的恪守与捍卫。而在作品创作中,情感的理智常常藉助作者强有力的思想和执着的理想追求,通过警醒策励的语段,饱蘸情感的笔锋,汪洋恣肆的气势,奔涌层递的逻辑力量得以体现。例如梁启超的政论文《少年中国说》,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把古老的封建中国和想象中未来的少年中国加以对比,多向分析,冷静解剖,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锋芒直指官僚统治和封建制度的疮疣,紧接着对未来的少年中国作了生动的描绘,盼望急切,爱抚殷切,可感可受,结尾近似振臂欢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八句成排,排山倒海,海阔天高,高屋建瓴,澎湃着作者忧时伤国、“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之心和激起“少年当拏云”、兴我中华的壮士报国之志,可谓议论纵横捭阖,说理深广透彻,具有黄钟大吕般的鼓动性和震撼力!又如日本散文作家东山魅夷《听泉》由不断飞行的群鸟虑及到自然之泉,又从自然之泉联想到心中之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人生于世,要诚实,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要舍弃自我,而作者崇拜大自然,崇拜人性的纯真情感又寄寓在深刻的象征中。
3.清澈的理智与明净的感情。刘勰评孔子等圣人的文章“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思想充实,情感真挚,言辞富于文采。先哲的一番评论,告诉我们一篇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主体情思与主体理性内在契合于认知逻辑和情感逻辑之中,而不是以理性去消解感性、以感性去贬低理性。命笔运思之际,突然想起美国前总统里根于1994年11月5日致美国同胞的公开信,作者以早老性痴呆患者的身份,毅然坦然地把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私事公诸于众,以便“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早老性痴呆症的警惕”,“促使人们去更好地理解罹患此病的个人和家庭”,字字含情,有自爱、他爱、家爱、国爱,大爱无疆;句句在理,诚实、自信、守责、安民,大理宏通。堪为入情入理的佳作,节录于后,与君共享:
我的美国同胞们:
最近,我被告知,我是数百万美国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之一。
得知这一消息后,南希和我必须作出决定,是把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私事,还是该将这一消息公诸于众。
过去,南希得了乳房癌,而我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我们发现,我们的公开宣布,能提高公众的警惕。结果是许多人都去作了检查,使患者在早期得到了治疗,并恢复了正常、健康的生活。这使我们很感欣慰。
所以现在,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你们也都知道这个情况。我们衷心希望这能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早老性痴呆症的警惕。也许,这促使人们去更好地理解罹患此病的个人和家庭。
目前,我感觉良好。我打算在上帝赐予我的有生之年,一如既往地做我的事情。我还将和我的爱妻南希和全家一起在生命的旅途上行进。我打算多享受些野外生活的乐趣并与我的朋友和支持者们保持联系。不幸的是,早老性痴呆症的发展常会使患者的家庭遭受沉重的负担。我只希望有一种方法,能使南希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当这一时刻来临之时,我相信,有你们的帮助,她将有信心和勇气面对这一切。
二.柔与刚
柔,即阴柔;刚,则阳刚。阴柔与阳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术语。在自然哲学意识中,阴阳,此天地之大理,造化之至道,日光为刚,月光为柔,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在生命哲学意识中,男性刚,女性柔,雄性刚,雌性柔;在艺术哲学意识中,“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姚鼐语),“刚柔以立本”(刘勰语),就风格而言,一切艺术作品均会有刚柔之分。
1.以柔克刚。“气有刚柔”(刘勰语)推及文亦有刚柔;人之气性决定文之气性。“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姚鼐语)。即是说人各有分,体各有宜,各得其所,各尽其妙,偏于阴柔、以柔克刚的作品,可以凭用柔软温和的艺术手法,避开锋芒,去克制或缓冲、稀释人物之间、事件之间的矛盾冲突,渐次达至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使作品具有清新、柔媚、愉悦、轻松的美感特征。如散文家周涛的《过河》,故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天山脚下的巩乃斯草原,“我”骑马去酒厂办事,突然一条河流横亘于前,马不肯过河,“我”穷尽其计,仍然奈马不何,暗暗叫苦的“我”最后在哈萨克族孱弱的老太太帮助之下才摆脱了困境。原本是突发事件,时间仓促,地处空旷,人马之间对峙、僵持,“我”被怪怨、无助、窘态重重地包围着,情形着实让人魂悸魄动,可是作者却用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活动,把柔美的意境安插在紧绷、急骤的情节线脉之中和浩瀚、险峻、奇崛的环境之中,“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淌着,波光柔和闪动”、“它小步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得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读者掩巻,能不被“如清风”、“如沦如漾”的诗意美所沉醉?
2.以刚制柔。与“以柔克刚”相反,以刚制柔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是指作者锋芒所向,用“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尺水之中兴波掀澜的艺术手法,去直面、撞击、引擎看似“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人和事,使作品“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出谷,如崇山凌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姚鼐语)。譬如韩愈《师说》,文中虽也正面文从字顺、平易畅达地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等问题,但从写作意图看,重心是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给人以挺身而出、抗颜为师、不顾流俗、无视笑侮的耿直之勇、风骨之势。从说理论事的角度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刘熙载《艺概·文概》),如首段层层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顺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猛挡烈马奔腾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的言论和实践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是进一步补正了前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又是进一步有力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见解精辟、深透、新颖,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再次,本文承转硬直,过渡突兀而起,如开篇暴喊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已觉拔地而起;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之间没有任何字面上的缝合、接榫,如三峰兀立,有独傲群峦之势。我们渴盼创新作文教学中涌现更多的于平易畅达中贯注雄刚峭拔气势的“大家之文”。
3.刚柔相济。刚强与柔和在环宇之间相互交感,相互调剂,彼此从对方那里汲取美和诗情,这种生命现象使得整个世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和子由论书》),充满着温婉芳馨、壮丽雄奇。例如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六十华诞的阅兵式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一群年方二八,全部从北京市在编女民兵中精心选出,号称魔鬼身材的女民兵方阵。她们集体穿着精心设计的红色军服,搭配女士长靴,是雄壮的阅兵式上最温柔的一个感叹号。同时,她们又以震天撼地的足音,神采飞扬的眼神、矫健挺拔的身影,以东方女性特有的气势和魅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威严、中国军队的雄壮、军中女性的刚强。看到这种场面,国人都体会到一种炽烈昂扬的精神美,一种清新崇高的风格美,一种严整统一的纪律美,一种刚柔相济的女性美。这种美,被作者摄入笔端,如萍池微风,轻抚着葱茏、摇摆着情致,让你的呼吸都染上带露的山花、滴翠的草叶的颜色了;如万马回旋,电掣着平川、风驰着豪气,让你的眼睛都点燃了“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声响!可见,刚柔相济,阴阳互补,是一切生命发展、一切艺术创造和创新作文教学的共同之理。
三.装饰与表现
大自然心甘情愿地用玫瑰花和紫罗兰铺设人类走过的道路,并以它壮丽优雅的线条以装饰它可爱的孩子。而艺术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它不只是表现看到的物象,还要表现想到的意象,感到的情象,悟到的态象。作品要创新,就得藉助点与染、露与含、底色与着色等玫瑰花、紫罗兰和优雅的线条,来装饰它进而使它产生多层次的艺术表现力。
1.点与染。所谓点染,就是根据文章主旨和艺术表达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题旨或文意,有的地方则紧承题旨或文意作生动、具体的描绘、铺排、装饰、渲染,创造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势,给读者以无不点首的深刻印象。如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散文《蒲公英》围绕反对战争、想往和平生活的主题,铺叙展衍草原上寻找蒲公英、庭院里移植蒲公英、男孩子来到“我”家这三个片段,且有序和谐地组织在“我”和村里的孩子唱着和平歌谣、吹着蒲公英茸毛的场景中,极尽渲染之后点睛:“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点与染,在议论文中又像是总说与分说。如苏洵《六国论》篇首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分解为并列的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随后第二段承第一分论点,第三段承第二分论点进行深入论证。这样“点”得斩钉截铁,“染”得纵横捭阖,凸显了语言紧俏、机锋厉害、事出有据、理有所依的论辩文的风格。
2.含与露。刘勰云:“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即是有时用明显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如《你、我都是个存在》(学生习作):“我们,一如平凡的生灵,却是个特别的存在。即使是静默的花朵,我们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别轻视了自己的存在,这里有爱你的人,还有神圣的大自然。你不再是独立的个人,其中牵系着许多人,许多事。于是,珍惜你的生命变成了一份责任,一种对于生命的许诺!可我们依旧能看到,世上有许多人在关注着别人的存在。还记得那个穿梭于贫民窟里娇小而不屈的身影吗?那个在每个人眼中都看到天使的修女吗?如果记得,你高唱着我很重要的同时,依然能读出你眼中别人的存在。……”作者态度清朗,用语精警,向读者明示:作为人类的我们眼中装着“自己”,也当包含“别人”,因为你、我都是个存在!有时用含蓄的写法使含义和作用不加直接显露,如《春天的对联》(学生习作),作者从郑板桥的一副“春天的对联”肇始,由对联的掌故到个中意味,由对联中的生活情趣到价值取向,表现了郑板桥“困顿时便和光同尘,发达时便救济天下”的寥廓襟怀,可是作者对现实的期待这一创作意图却含而不露地藏在结尾句中:“时代和际遇可以是寒冷的,但这将注定成为百花盛开前的料峭春寒。……春风来了,夜雨也会来。我还是一样的喜欢它们。”真可谓意在言外、韵味深遐!
3.底色与着色。所谓底色,是指绘画中用以描述材料本身所固有的色彩;而当表层通过上色处理又带有另一种色彩时,就称为着色。将其移用到创新作文教学中,可以借指作者敢于面对严峻的现实,不以廉价的亮色去装点生活,而赋予作品以力量,底色地写生活的本来面目,抒作者的真情实感,如杨绛的《老王》;也可以借指在艺术上表现以探索潜意识中的矛盾为主,譬如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和当下一些网络作品,作者践行消解理性与现实的分水岭,力图在现实生活表层,通过拼接现实经验、潜意识、梦境等着色处理,使之带有另一种超越现实的色彩;也类似于如今时行的玫瑰婚礼,巧妙地将时尚婚礼与中国传统喜庆元素相结合,底色与着色并举,华丽里不失传统的韵味,个性中凸显时尚气息。倘若就语言表达而言,“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刘勰《文心雕龙》),即有时用简单的语言(即底色的语言)来表达意旨,文字运行自然;有时用丰富的言辞来详尽地抒发感情,不论什么内容,什么文体,都可能运用着色技巧把它写得富于文采,如《担当,在人类的大概念里》(学生习作)中写道:“……人类应与生俱来的,是一份共同的使命感。这是余光中‘此刻一种疯狂地历史感在燃烧’;这是北岛‘巨大的影子像道路穿过整个国土’;这也是鲁迅‘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喟叹。在这个巨大的概念里,我们留下的应是震撼而不是颤栗。……”利用复沓、排比形成回环迭唱,精当的用词,强化了强烈的情绪和内心体验,逻辑推理的统摄之下,有文学思维的着色在熠熠闪光。
毛承延,语文特级教师,现居上海。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