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作品意旨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我们分析和鉴赏作品的基础与保障。那么如何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古代诗词的主旨呢?
1.看背景,“知人”论旨
知人论诗是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必须注意的一条原则,它是我们进行鉴赏和分析的基础。如:
(20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第一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显而易见的。借素蝶来写人,写自己,托物言志。那么究竟是写的一个怎样的自己呢?分析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品,二是作品下的注解。两者一结合,很快就能看出,诗歌的含意在于写自己如蝶一样,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而第二首两者一结合也很快就能发现,诗人在这里是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所有这些,都与题目以及注解给我们提供的背景资料有内在的关联,或在说背景资料已给我们以许多的暗示。把握背景,知人论世,阅读和欣赏会方便许多。
2.看体裁,量“体”裁旨
这个“体”可以从内容上分。古代诗歌中不同的体式,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思乡怀人诗,咏物诗,送别诗等。如2010江西卷14题、天津卷第13题:
(20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20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从题目即可以看出,三首诗均为送别诗。只是由于送的对象不同,处境(背景)不同,心境不同,主旨自然不同。
这个“体”也可从形式上来分。如果是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华发之情。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弹“技”知旨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如2009广东卷第10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唐)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两道题,一从情景交融处入手,二从关键词语处入手进行分析赏析。其实解题的关键正是通过这些“技法”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来揣摩作者的感情: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4.看意象,看“意”识旨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2007浙江卷16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答案其实很简单,三篇作品都是通过“燕子”这一中国文化中较为传统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深沉的兴亡之感。
5.看关键(标题、结句、诗眼),因点见旨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①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②,天教懒慢带③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④,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意旨:蔑视权贵。
胥照方,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台。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