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的好坏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一个老话题了,有关论文、论著和各种做法也不少。随着有效教学模式的广泛推广,如何在有效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又成为语文教学新的话题之一。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认为,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觉整体感受,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语言能力。所以笔者认为仍然有必要讨论有效教学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
一.适当引导,给学生感知语言的机会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就必须在教学阅读作品、欣赏语言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谈谈感受,说说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何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这样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归纳,使学生感知到课文语言的精妙。因此,尽可能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感知、训练语言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二.解悟语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应结合在一起。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欣赏语言时,不仅仅是查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而应该从训练学生语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例如:(1)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3)他(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例(1)中如果三个加点的词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语言就不准确了。“是否”两字说明具备的情况;“主要”限制了条件的类别;而“之一”则表明除了“细小想法之外,还有别的条件。
例(2)的加点词语“狡猾”究竟如何理解?从该词的言语环境看:老师佯装发怒,高高举起教鞭,又轻轻地放下,而这一点却为孩子们观察了,理解了并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师“爱我们”。不难理解“狡猾”是“调皮、机灵”之义。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的语言动态现象。
例(3)中两个动词“排”和“摸”前后对比,由排到摸的动作的变化,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上面三个例子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时候,可采用增删、调换词语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比较、辨别、分析,直至解悟作者用词艺术的高超。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一定会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多读多背,广泛阅读各类文质兼美的范文
诵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有效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诵读各种文质兼美的文章, 让学生直接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诵读也是一种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和品位;诵读还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表情达意的技巧,这不仅对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形成有巨大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对各种文体的诵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适当的、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可以循序渐进地由典型名篇的指导到一般文章点拨的方法来进行,以便让学生掌握诵读的规律,增强对各种文体的感悟能力,体会到不同文体不同的语感特征。比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引导学生按照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来背诵,体味不同图景下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让学生感悟到春天的魅力,在背诵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了语感,提高了语文素质。
四.听说结合,通过实践探索语言艺术的精妙
听和说与口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听和说的训练更有助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而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下,更为注重学生自主表现,这为学生的听说结合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
“听”并不是简单的听别人说话或音响、播音设施播放的声音材料。而是教师根据教授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具体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氛围构成的交际情境中学会倾听,然后根据听到的信息,学会表达和应付各种情境中的情况。
“说”的训练则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训练。如:创造性的复述、描述、说理的训练;讲演、讨论、演戏剧小品的训练;即兴发言、课堂答问、辩论等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长此坚持下去,一定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感。
五.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培养语感
要写好文章,需要具备的条件很多,而诸多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语言基本功。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是良好语言基本功形成的首要条件。因此要写好文章,读书是第一基本环节。为了写好文章,就必须仔细地选用词语,用最恰当的词语去表情达意,词语从何而来?靠读书积累。遣词造句的过程,正是对语言运用的正误的判断、分寸感的把握的过程。为了准确传达思想、突出中心,就必须认真考虑选择恰当的句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等,而这些无疑与读书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构思立意的过程也正是对语言连贯感和文气通畅感培养的过程。
在进行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为了能把各类文体写好,就必须找相关的文章来读,以作借鉴。这一过程对提高学生对各类文体语言特点的感悟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形成的好方法。
六.扩大视野,深入生活,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她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也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语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做有心人,将所教的课文和现实生活中有关联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同角色的人怎样说话,不同环境中的人们表情达意的语言差异。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社会,积累了生活的经验,而且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对课文中作者精妙恰当的语言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重要。当下全力推广的有效教学模式,正好为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新观点、新教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好必要的基础。
陈洪,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