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42889

[ 冯天林 文选 ]   

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

◇ 冯天林

   《苏武传》中苏武北海牧羊,“卧起操持”“杖汉节牧羊”的细节,使人物形象具体、充实,精神鲜明感人,突出体现了苏武的坚贞顽强;《勾践灭吴》中勾践握着文种的手,“执其手而与之谋”,那种恳切,那种急迫,那种忧心如焚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以上史传文学的细节描写,已经不单单只是叙事了,人物的性格情态也随之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史传文学具有结构完整、情节清晰、主题鲜明的特色,这些作品的细节,往往凝聚着作者更多的智慧和心血,也最能看出作者的创作功力和写作技巧。多年以后,当我们的学生再回顾这些经典的史传文学文本时,他们的记忆中恐怕不会有教师对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解释,而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作品中的鲜活的文学形象,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一.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适合史传文学的文本特点,也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
   吕思勉说:“史学和文学,系属两事。文学系空想的,主于感情;史学系事实的,主于理知。所以在人类思想未甚进步,主客观的分别不甚严密的时代,史学和文学的关系,总是很密切的……”①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如此写道:“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心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②钱钟书先生的话不正说明以文学眼光阅读史传文学的依据吗?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说:“中国史官虽然力图给我们造成一种客观记载的感觉,但实际上不外乎一种美学的幻觉,是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和手段造成的‘拟客观’的效果。”③看来,把史传文学当成小说来读正能体现史传文学的文学魅力。完全可以说,细节不仅是小说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史传文学的生命力所在。史传文学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可以使形象具体、丰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增强形象的真实感;同时,它又是构成情节和场面的基础,可以使情节生动、充实。在有的史传文学作品中,它还可能成为情节联结或转折的关键,甚至成为整个情节发展的核心线索。另外,它还是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并有助于作品整体意境和氛围的表现,赋予作品以特定的色彩和格调,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如果史传文学没有精湛的细节描写,可能就没有真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更谈不到作品的真实作用和艺术魅力。细节描写足可以起到以少胜多、见微知著、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等多种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文本的细节描写角度来确定史传文学的阅读方向,这样做,也开拓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特别是史传文学专题选修模式的教学思路。当我把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作为一个阅读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时,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积极反应超出了我的预设。
   二.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下面,我们就以《鸿门宴》为例,进一步说明用文学的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在教学中是如何实施的。《鸿门宴》中最生动的细节描绘,当属樊哙闯宴一节。这段文字在描绘樊哙的饮酒、啖肉等各个细节行为上,姿态、声气都是栩栩如生的。这些细节描绘与场面叙写又能做到紧密结合,首尾一贯。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我带着学生重点从探究细节魅力的角度研读樊哙闯宴一节。学生也走出正襟危坐,聆听教师“字斟句酌”梳理文言知识的心理桎梏。束缚小了,思维也跟着打开了。学生真切的见解有的出乎教师的意料,也激活了教师的思维。师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些有价值的对话:
   学生:樊哙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不顾戒备森严、刀剑如林的危险,义无反顾,侧盾冲撞,“卫士仆地”,直闯宴会,完全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姿态,只见他“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运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了樊哙咄咄逼人、怒发冲冠之势,粗豪威猛、凛然无畏之神,霸气十足,威震全场。
   学生:樊哙在宴会上的“闯帐”舞剑,并且“嗔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样的描述已是夸张得很,超出了史家“纪实”历史的范畴,带着很大的主观色彩。并且还写他一边吃“生彘肩”,一边教训项羽,在项羽的地盘上口沫横飞,着实太过。要知道,项羽作为西楚霸王,可不是被樊哙这个“屠夫”吓出来的。(教师按:学生的这个认识切中肯綮,也很符合情理。司马迁在此节的细节描写已经戏剧化甚至顾不上严谨的逻辑关系了。钱钟书先生从细节研读的角度出发还发现《鸿门宴》存在漏笔。钱先生认为《鸿门宴》结尾处有几点值得怀疑:(1)项羽对沛公以“如厕”为借口一去不回显得似乎漠不关心,刘邦在他心中怎么忽然显得无足轻重?更值得注意的是,张良入谢时沛公已“疾出二十里”,这么长的时间项羽在干什么?(2)急于除掉刘邦的范增也在此时失语并且失察,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人此时的表现让人费解;(3)都尉陈平奉项羽命令召沛公,他居然一去不回玩失踪。《鸿门宴》后文对陈平再无交代,项羽对陈平不回也没追究。④ )
   教师小结:在本节文字里,除了生动地写出樊哙这一有胆有识、粗中有细的卤莽英雄的面貌外,对项羽的“英雄惜英雄”的人物风格,也在对话中间,作了对应的描绘。就在如此场面活动中,刘邦身边的危迫形势得以缓和,使他能抽身离席,从小道逃遁!樊哙闯宴的小说味显得何其浓厚!对此,我们也从中发现并感受到史传文学细节惊人的文学魅力。
   在这一环节的授课过程中,同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禁不住在课上模仿樊哙的言词和动作。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我引导学生归纳了史传文学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综合运用对比、衬托、肖像、动作等描写手法。可见,对史传文学进行细节魅力的探究,不仅是阅读史传文学的一个角度,也是建构史传文学教学模式的一个大胆尝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课程举例”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看来,只从字面上探究史传文学中典型的细节,达不到课标的阅读要求。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动态分析,我们不仅要总结人物的个性,还要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倾向。
   三.对史传文学细节魅力的探究要摆脱就细节论细节的倾向。
   从文学细节描写的角度确立史传文学研读固然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细节的分析不能就细节论细节,而要从细节描写中想象出被作者“刻意”省略的东西。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四个字,不亚于我们看到的任何一部惊险电影,夜间用绳子吊下,孤身出城,是怕晋国知道。这个细节让我们想象到: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苏武传》中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让我们想象到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只有弄清楚了作家省略了什么,才能理解作家的艺术创造,也才能从中体会到创作的奥妙。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正在于此,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历史文本会有不同的心得,这就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史传文学的妙处。
   普希金说过:“好的细节,能使被忽略过去的琐事,大放光芒。”⑤普希金所说的好的细节,自然是有特点的,是作家在琐碎的细枝末节中发现的,它表现了作家的个性,帮助作家摆脱抽象概念思考的惯性,促使作家的感情成其为形象。语言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全部属性,不能指望用语言去穷尽一切生活的细节。例如,为了把“春天来了”化为形象,我们不能设想要写上:油菜花开,麦苗滴翠,布谷声声,蚕豆花香,燕子衔泥,清明细雨,谷雨风暖等等。一来,这样并未穷尽事物的全部可感细节;二来,这样的罗列、堆砌反而降低了形象的质量,使读者的想象因不堪重负而疲倦。欣赏细节从哪里开始呢?不但要欣赏作家写出来的文字,而且要想象作家省略了的东西。这就好像欣赏雕塑,只欣赏雕塑家雕出来的东西,突出的鼻子、额头、嘴唇,是不够的,还要在想象中看到,艺术家从原始的石块中去掉的多余的东西。因此,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把握也该如此。达到这个要求,才算达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注释:
   ①吕思勉,《史学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第17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8月出版,第271页。
   ③童庆炳,《〈左传〉叙事艺术论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④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8月出版,第451页。
   ⑤(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第23页。
  
   冯天林,语文教师,现居北京。责任编校:黄碧斋

用文学眼光探究史传文学的细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