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42886

[ 黄慧红 文选 ]   

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经典价值

◇ 黄慧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篇目,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赏,因此长时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自然,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分析和评论层出不穷,针对其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等技巧做了细致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出发,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经典价值。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林冲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陷害,最后导致家破人亡,也最终被逼上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传统的分析将林冲性格的变化解读为更好的凸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诚然性格的变化对于小说主题的深化有重要作用,但如果从语文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这个层面来分析的话,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很值得探讨。这也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情感层面的经典价值所在。
   首先,性格决定命运。林冲在被逼上梁山之前的一系列遭遇,不得不承认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他的性格所致。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他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佑”。林冲性格中软弱、妥协、隐忍以及随遇而安才导致他无法做出反抗,也就让他命运的悲剧性一步步加深。其次,命运对性格发展起作用。林冲由之前的一味忍让妥协到后来的奋起反抗,是一个“逼”字的结果。如果没有草料场燃起大火,如果他没有在山神庙听到陆谦等人的对话,如果不知道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又到何时才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一条活路可走,恐怕直到送命软弱的林冲也无法做出改变。是残酷的现实和命运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才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
   通过从性格和命运的层面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探讨。最终通过启发他们思考,明白性格在人的一生中是很重要的,它很有可能决定了你的命运。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和性格来面对人生,是我们应该通过这篇课文影响到学生的。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性格,修身养性,慢慢适应和配合自身的发展以及现实的需要,是最睿智的选择。
   二.知识和能力:情节的“巧”
   作为《水浒传》中的重要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讲解自然担负着解说小说基本知识的任务。而在这个篇目中,最经典的小说价值可以说就在于情节的设置上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而且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有启发意义。
   全文主要分为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四个部分,这也正是事件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完整的故事链条下,又含有着巧妙的情节设置。例如他乡遇旧知这一情节,林教头被充军沧州,却正巧遇到曾搭救过的李小二。李小二自然对林冲知恩图报,因此为后文李小二听到陆虞侯等人的密谋做了铺垫,并且从侧面刻画了林冲见义勇为的侠义性格。这一巧妙的情节推进了下文,并且充实了林冲的性格。例如店中听密谋这一情节,陆虞候等人找差拨密谋设计陷害林冲,恰巧投李小二店,李小二穿棱上酒菜间恰听得一点端倪,后夫妇为报答林冲,千方百计地主动去探听密谋,可是偏又隐隐约约听不完全。这一巧合,使情节发展顿起悬念,也为后文山神庙完全揭开谜底,埋下伏笔。这一巧妙情节就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良好效果。又如草场遇大雪这一情节,也非常有意味。林冲来到天王堂管理草料场,恰巧天降大雪,林冲“向了一回火”,仍觉身上寒冷,方决定沽酒御寒,路上又巧逢山神庙,为下文在此住宿作铺垫,“巧”下大雪,可以说是“天”助林冲。巧妙的“大雪”设置为下文蓄势,一切都是那么“巧”却又那么合情合理。
   文中巧妙的情节设置远不止以上三处。巧妙地在情节上设置悬念,甚至制造很多巧合,是小说艺术的魅力之一。详细地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情节巧合上的经典价值,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在写叙事类作品时可以充分借鉴这一方法,巧妙地构造悬念,会让文章增色不少。由阅读领域跨越到写作领域,实现互通和互助思考,对提高对于经典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三.过程和方法:细节的力量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小的环节,它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精细性。在小说中,细节描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带着学生鉴赏和品味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在体会它的经典价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可谓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它除了很好地刻画出了林冲的形象之外,更使文章情节前后勾联,情节之间的衔接自然贴切。文中的细节描写是非常丰富、细致的。例如:
   1.言谈举止妙笔:
   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
   这段文字细致地描写了陆谦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对他们的动作、语言甚至是心理都进行了细致刻画。通过这段细节描写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而且和林冲有关系,从而引出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的细节使之后的情节自然推出,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风雪”妙笔: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
   ②“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文中多次出现了景物上的细节描写,其中反复出现的细节就是对风雪的描写。细节的一个经典魅力就在于反复。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描写这个细节反复运用了三次以上,每一次的出现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发展,情节逐步递进和向高潮发展。到草料场接管后,第一二次描写“风雪”是林冲刚到到草料场时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陆虞侯等人加快了陷害林冲的节奏,林冲已处在十分危急之中。一个“紧”字,境界全出。林冲沽酒而回,自然再一次描写了朔风和大雪,以至后来说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都是情节的步步深入和推进,也增加了小说的冲突和悬念。“文中的‘朔风’、‘彤云’、‘大雪’既展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强烈地烘托了主人公悲愤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林冲终于挣断了逆来顺受、忍辱偷生的思想锁链,为这位英雄手刃歹人、报仇雪恨、反抗造反,渲染了悲凉、悲愤、悲壮的气氛,预示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性格经过痛苦的磨砺之后的重大转变和升华。每阅读和教学至此,慷慨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不由得扼腕叹息。”这样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也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性的方法传达到作文写作中。
   3.动作妙笔: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
   这段描写也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段最经典的细节描写,一系列动词的连续铺开,把林冲手刃仇敌的全过程清晰痛快地展现。到此为止,情节发展到最高潮,林冲的性格也到了最彻底的转变。被逼发生巨大转变的英雄终于手刃歹人、报仇雪恨、反抗造反,人物勇武善战的性格特点也终于暴露出来。一直妥协忍让、忍辱负重的主人公终于通过一场“痛快的战斗”让读者倍感痛快,无论是慷慨悲凉,还是酣畅淋漓,学生们通过这段描写都能更加理解林冲这个人物,也完整解答了上文中的所有悬念。这样一系列动词铺排而进行的细节描写可以建议学生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自己的作文生动形象。
   综上,从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经典价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启发学生思考“性格和命运的关系”,不断反思自我,修正自我,真正从“人”的层面激发和引导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细致地分析小说情节的巧妙,为学生理解小说的特点并且将这样的小说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可谓一举两得;在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通过文本细读,分析细节描写的妙处,细节的魅力在于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启发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反复多样的细节描写,会为作文增色不少。可以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有其深刻的经典价值的,从情感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振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4]魏垂忠:《文约义丰 奇妙传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2期。
   [5]胡锡良:《步步相连 环环相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细节描写》,《中学语文》,2008年第6期。
  
   黄慧红,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郑利玲

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