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42883

[ 王中意 文选 ]   

语文公开课何必一节课教完课文

◇ 王中意

   听了很多语文公开课,基本上是一节课完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且从上课伊始到下课结束,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整体感知——分析品味——迁移拓展——归纳小结,看似一篇课文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都得以完成,甚至于一篇很长的课文,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也能在一课时完成。当然这都是在公开教学活动时才出现的一个很奇怪的教学现象。近日,听一位老师上《孔乙己》一课,竟也是一节课上完的。在评课时,很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课文平时要三课时才能完成,这位老师一课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真不简单,言词中对老师课前的精心教学设计充满着羡慕和佩服。
   语文公开课非要一节课教完课文吗?
   一节课教完的课,克扣了什么?
   第一,克扣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听了很多的这样的课,老师都设置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这样的环节,当时间过去三五分钟时,老师已经耐不住课堂的“冷淡”和“寂寞”,一句“好,时间到,请同学举手发言,你读到了什么”就让学生自由阅读收场了。我们试想,当你说时间到的时候,学生阅读好了吗?老师自己有没有预先试着阅读算算时间?一篇课文,约有多少文字?默看要多长时间?朗读要多长时间?如果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加了圈点划勾的要求,加了思考问题的要求,估计要多少时间能做到?老师阅读的时间和学生阅读的时间差别是多少?阅读敏捷的学生与阅读困难的学生阅读的时间差别是多少?没等学生真正读完,就收兵,其骨子里是因为教师下面要做教师预先设定的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像《孔乙己》这样的长文章,学生真的要去读,半个小时能读得好就是快的了。
   第二,克扣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学生要一段时间的思考,但上课老师一般是只要有学生举手了,就立马让这样的优等生站起来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思考时间的。如,教《老王》一课,很多老师会让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要花时间的,要结合全文、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结合作者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来思考,岂是一两分钟学生就能思考出来的?但我们的课堂,什么问题能等得及学生思考两分钟的时间呢?
   第三,克扣了课堂互动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这些年来,很多的课堂已开始这样的互动,但其效果如何,已有专家在呼吁,课堂不要这样的作秀。课堂互动,是好事,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学生是很有益的,因为很多的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班级进行表达展示的,但在小组里是可以进行表达的,且同伴之间的交流会更随性和流畅的。由于教师怕时间收不住,很多的小组讨论,只是走过场,一个小组四个人、六个人,估计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思考与问题要多少时间,同伴之间相互的争论要多长时间,教者没有去估算,只是考虑设置这个环节而已,时间不是以学生能充分交流为准,而是以教师设定这个环节只安排多少时间为准。正因为有教师时间的克扣,加之小组讨论组织的无序,所以,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互动成了一种作秀,效果不大。
   第四,克扣了学生表达的时间。学生表达在课堂上是多种形式的,发言、辩论、板演、表演、创作等都是一种表达。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表达的形式,可以对话,可以表演,可以辩论,可以改编,真的把课文读进去了,文本就成了素材,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肆意的去享受《变色龙》的文学之美。但是,我们老师课堂上给时间了吗?没有呀,很多的公开课都是作为课后“作业”,而这样的作业一般都会“流产”的。
   第五,克扣了学生巩固积累的时间。语文公开课,几乎没有见到当堂留时间让学生去记住点什么。一篇课文,都是经典,文中都会有一些很值得一辈子不相忘的语段,课堂中理应花点时间让学生去结合课堂上的理解和品味记住这些经典语段,终身受益的。但公开课中,几乎都没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我们都在鼓励学生去读优秀作文,难道我们的课文不优秀,为什么每篇课文我们不让学生去记住里面的几段话呢?舍本求末,丢了西瓜,拣了芝麻。如果以上五点不克扣时间,试想,一节课能教完一篇课文吗?!
   一节课教完的课,加重了什么?
   第一,加重了学生课前的负担。很多的公开课,教者要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近期出现的“讲学稿”,就是一份试卷,课前学生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因为这样的课前准备作业,教师是不需要批改的,有的甚至教师也不收上来看的,所以,学生做时没有压力,也不追求正确性,很多的是找些资料进行大幅度的抄写,或者同学之间相互的抄袭,几乎没有去思考,但时间上却费了很多。
   第二,加重了学生课后的负担。因为这样的公开课,课堂上摆了花架子,很多应该当堂落实的东西,教师把它放到了课后。可以这样说,凡是不考的,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凡是考试要考的,都是在课后强加训练的。这话可能有点偏颇,但多多少少是有点影子的。课堂上没有去落实字词,课后大量的训练;课堂上没有去背诵的名段,课后花很长的时间去记忆;课堂上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课后去大量的做阅读分析;课堂上没有去用课文学会写作,课后去花很多的时间背优秀作文。大家说,这样的话,学生课后作业怎么会少,课业负担怎么会不重呢。
   第三,加重了教师课前的麻木性。因为教师课前只考虑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对课的环节如何精心策划,如何像演戏一样,一集一集的演下去,哪个环节多少时间,哪个环节说什么话,保证在下课时,课文能很完整的结束。没有去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学力,对课堂学生的目标达成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可以这样说,本不应该一节课完成的课,教师考虑得多的是教者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加重了教师课后的烦躁。一节课本不能完成的任务,在不科学的策划中完成了。但教师心中有数,还有哪些地方是不到位的,教师定然会通过不同途径来补救的。这种补救是要花气力的。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生目标的达成度,要重新设计教学补救,甚至要去加班加点来完成看似完成实际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用生物术语说,叫“反刍”。学生学习的“反刍”有时是很乏味的,很苍白无力的。当前,语文老师的苦,不在课堂,而在课后,要批改大量的作业,要重复性的机械性的进行训练,且效果还不是很好,这可能就是民间所说的,语文补课没多大用处、语文家教市场不大的原因。
   一节课教完的课,折射出什么?
   其一,折射出公开课的虚假。可能平常课不会一节课教完的,但因为是公开课,课不是上给学生听的,而是上给听课评课的教师或专家听,要给听课评课的专家或教师以课的完整性,所以就要一节课上完。公开课,其实是一种引导教学,最可贵的要真实,只有真实才具有引导作用的。如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那还是不上为好。
   其二,折射出语文教学的浮躁。近期,有专家提出,让语文课安静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语文教学在走“声、光、电”的道路,一片喧闹景象。因为喧闹,学生没有时间让心静下来思考,因为喧闹,教者没有安排静的时间来让学生沉到语文中来,也因为要喧闹,所以一节课可以教完应该要两节课三节课才可以教完的课文。在浮躁的语文教学中,一节课就是一折完整的戏,锣鼓喧天,生丑末旦,热热闹闹,唱罢完事。在现在纷杂的语文教研活动中,谁愿意去听一节没头没尾的课呢?
   最后想声明一下,我这里说的语文公开课不必一节课上完一篇课文,不是武断,如果真的课文篇幅短小,课时安排就是一课时,当然是可以一课时上完的。但如果课文内容很丰富,且对照学生学情,教学设计中没有克扣学生时间,没有加重学生负担,那就不要违心的去努力一节课上完一篇课文,像经常听到的语文公开课《老王》《散步》《苏州园林》《幽径悲剧》等课文都需要两课时以上的。好课文,要有耐心去读,要有时间去磨,才能读出自己的东西来,才能磨出真正的语文素养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把例子用足用好,才是正道。一篇经典课文,真的需要三四个小时或许更多的时间来揣摩的,还是比如《孔乙己》吧,老师一节课是教不完的,要三节课才可以大体完成。
  
   王中意,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无锡。责任编校:王 玲

语文公开课何必一节课教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