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害怕文言文由来已久,他们的怕有多种原因。可是,对刚刚步入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生而言,还没有正式开始文言文的学习历程,就蒙上了一种怕的心理,那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情。为了预防学生产生那样的消极学习心理,也为了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能够学得更喜爱更好,我想初中文言文起始教学还是应该走“趣”教之路。
一.以讲述文言趣事作衔接第一课
文言文学习,对刚入学的初中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开始。据统计,小学人教版的教材从五年级开始只有几篇十分浅显的文言文,如《两小儿辩日》《杨氏父子》《晏子使楚》等。小学苏教版的教材全学段十二册书中没有文言文,只有一些古诗以及白话文的成语故事。可见,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从教材编制来看,小初衔接是微弱的;对于小学使用的是苏教版、中学使用的是人教版的学生而言几乎就是没有的。所以,文言文教学的趣味引导尤其重要,上好文言文趣味衔接第一课十分关键。
进入文言文教学时,不要急着讲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和课文,可以先跟同学聊聊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点趣事。如,章太炎的大弟子黄侃调侃白话文之父胡适。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问:“为什么?”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你的名字就不应叫胡适,而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胡适一时语塞。黄侃给学生讲课,谈起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文和文言文孰优孰劣,不用浪费笔墨。比如胡适的老婆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四个字就可以了;若用白话文,就要写‘你的老婆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其电报费要比文言文贵两倍多。”再如,谈谈陈胜吴广起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等等。听到这些文人趣事和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一定会兴味盎然。这样,在趣谈中,首先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欲望。
二.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成语故事作引领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讲授沈复的《童趣》时,可以先请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再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童年。这个年龄的学生多半在幼儿或小学阶段就熟悉了大量的成语故事,在学习寓言《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时,也可以先请学生讲相关的寓言小故事,然后再看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表达的。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文言文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我早就知道古人的很多故事了;这样,学起来就会感到亲切,感觉容易,兴趣也就由此而培养起来了。
三.设置趣味情境理解文言重要词语含义
1.联系已学过的古诗词作适当迁移。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教材,都有学生必背的古诗词篇目。老师如果对小学必背的古诗词篇目心中有数,那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联系已学过的古诗词,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把握文言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但”的含义,在小学古诗中就学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等诗句,只要领着学生回顾一下,学生很快就记起‘但”解释为“只、只不过”。还有,“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郭”,只要拿“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作联想,学生就会知道词义是“外城”。“惟危楼一座(《口技》)的“危”,只要联系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学生就会知道是“高”的意思了。
2.与保留下来的成语含义作有机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中的词汇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而成语大多是从历史典籍中提炼而形成的,其中很多都保留了古义,适当地引用一些成语来印证课文中的文言字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领会并牢记住这些词语的含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徐喷以烟”(沈复《童趣》)/不疾不徐;徐,慢慢地。“始悟为山市”(蒲松龄《山市》)/恍然大悟;悟,明白。“暮而果大亡其财”(《塞翁失马》)/亡羊补牢;亡,丢失。“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依然故我;故,原来。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原形毕露;毕,全。
3.利用汉字结构特点作形象说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古今不同义的词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如果让其死记硬背,那会扼杀其学习积极性。汉字是表意文字,利用汉字结构特点作形象说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字形字义,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如“页”的本义是头,以“页”作偏旁部首的字都同人的头有关。“项”,脖子的后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沈复《童趣》)。“颈”,脖子;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林嗣环《口技》)。“顾”,回头看;如“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等。
如“祭”的本义是以手持肉献给鬼神(示),后人造以示(礻)为偏旁的字多与鬼神有关,如祥、福、祺、祈、祷等。而“初”是“开始”的意思,可是在书写时,“示”字旁和“衣”字旁总有同学会混淆。其实,了解“初”的字形以及字义,那两者就不会搞混了。“初”是个会意字,由“刀”和“衣”合成,表明剪裁衣服,是制衣的开始步骤。如《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初,权谓吕蒙曰”的“初”就是“开始”的意思。
四.补充相关轶事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了解和兴趣后,可以适当在讲课中穿插相关文言小故事,延伸学习内容。如,讲授《世说新语·咏雪》时,可以先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引出古代文人的雅致,再导引到谢家雪天围炉讲论文义。在讲到谢道韫的才气,可以说说《世说新语》里关于她冷静应对海盗孙恩保护外孙的故事,从而更衬托她的才气和胆识过人。通过这些浅显的文言小故事,对课内文言文教学进行反馈和延伸,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同时又可灵活运用。
五.在琅琅读书声中体会古文深意
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读书之要》)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朗读时,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分清句读,要注意语气、语速等。关于句读,可以给学生讲一则关于清朝才子纪晓岚的故事以说明句读之重要。
相传铁齿铜牙的纪晓岚曾因一手“矫若惊龙”的绝妙好字而受宠于乾隆皇帝。某日,乾隆命纪晓岚书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绝《凉州词》。于是,纪学士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可是,一向自信的纪学士却浑然不知,他竟然漏掉了其中的一个“间”字。乾隆皇帝展纸一读,就发现其中掉了字。堂堂翰林学士居然连一首七绝都给弄成这个样子,用意何在?于是,龙颜大怒。这该如何是好呢?不过,危难之际,纪学士闭目一思,很快想出了“应急措施”。于是,他立马上朝,向乾隆皇帝说出了他的“构思”与“创意”,最终令乾隆皇帝大悦,并连连称赞他机敏睿智。原来,纪大学士在不小心漏掉了“间”字的情况下,运用“纪氏特色”的断句方法,将本应是诗却成不了诗的汉字“做”成了一首形式和意义都风味独特的词作:“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让学生了解句读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后,再进行指导性的朗读,尤其在一些逻辑停顿的地方,对学生做些指点,对于理解文意很有帮助。如“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等。当然,老师也要带头范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自会读懂文意,感悟古人情怀。
六.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运用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多运用成语典故,也可以模仿古文,哪怕写一二句文白相杂的语句,教师在点评时也适当加以表扬,这样营造一种使用文言精练词语、典雅词语的氛围,让学生在写作中进一步提升文言文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初中文言文起始教学,要尽量向生活靠拢,走“趣”教之路。这个“趣”首先是师生的关于文言文学习的趣话、趣事、趣闻、趣谈、趣讲等,然后是唤起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后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怡养性情的情趣。诚如,学生何谈“怕”文言文,何愁不“爱”文言文。
周正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