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42887

[ 张贵斌 文选 ]   

侧面着笔与对面落墨

◇ 张贵斌

   “有创新”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作文出新,方法很多。选取新颖独特的写作角度,也能表现出构思新巧,别有洞天,让人耳目一新。
   “领异标新二月花”,正如郑板桥所说,标新立异的文章如二月春花般新颖动人。
   对写作对象,固然可以正面描写,直接表现,但是,如果变换角度,便能出奇制胜。在写作中有许多变换角度的方法,下面就介绍两种给大家。
   1.侧面着笔
   侧面着笔是一种曲折的表达手法,给人曲径通幽的美感,引人想象,耐人寻味,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写人可用侧面描写。或借他人的反应以突出主体,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来突出秦罗敷的美丽,看似无一字写罗敷的美,其实无一字不是写罗敷的美——人们都为她的美所吸引,可以想象她有多美。或借其他事物突出人物,如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突出女子的美丽。唐代诗人宋之问描写西施之美:“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西施娇艳无比,鸟儿见了,吃惊得避入松树丛中,鱼儿见了,急忙躲进荷花下面。
   侧面写人也可以通过人物的书信、使用的物品等来表现人物的品性。陈新华《老师要来家访》中写中秋之夜,石青的班主任要来家访,而石青的爸爸长年守卫在昆仑山上,妈妈也去世了。石青就对着妈妈的遗像,倾诉老师对她的关心;又想起老师给她的信,就念给妈妈听:“石青,今夜当你看到月圆而人不圆时,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想念妈妈。老师今夜家访,就是想给你当一夜妈妈,让你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今后我愿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你。你愿意老师把你当作女儿吗?我写信就是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如果你同意,就在窗台上点一支红蜡烛吧,老师就在楼下望着你的窗……”侧面着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老师慈母般的挚爱,塑造出感人的老师形象。
   写景状物也可运用侧面描写。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没有正面描写水清,但从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就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一点依靠,连映在水底石头上的影子都看得一清二楚的描写,就可以想象到潭水是多么清澈了。
   要突出某一主体,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朱自清《绿》。文中正面描写了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侧面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些景致的绿或太淡,或太浓,或太明,或太暗,惟有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让人心醉。
   要突出某一主体,也可以完全用侧面落笔来表现。如叶文玲《伉俪曲》。作者要歌颂“老头子”的高尚品质.但全文根本就没有让这位老医务工作者出场,没有直接描写他的言行,而是侧面着笔,通过“老婆子”的心理独白来表现“老头子”医德的高尚、医术的精湛和他的敦厚、幽默,塑造出栩栩如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
   2.对面落墨
   对面落墨,可以给读者委婉新奇的审美享受。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写流浪汉苏比到饭馆进餐,吃完后向侍者坦白:“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这就比直接说“我没有钱”有韵味。
   王维身处异地,重阳节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对家中兄弟的思念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诗人思念兄弟,后两句诗却从对面落墨,写兄弟思念自己——遥想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时因少了自己而遗憾,诗人的思亲之情表达得曲折有致。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佳节,形影相吊,孤独寂寞,作者自然而生思家之情。但作者并未直接抒写自己思家,而是从对面落墨,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邓祺彦《我长大了》,作者不直接表现自己长大了,而是从对面落墨来巧妙地加以表现——“爸爸和妈妈都变小了”,“门框也低了许多”,“中学的木桌椅也在慢慢地变小”,“有一天一只大人的手郑重其事地伸在我面前”,“有个小女孩问路喊了声‘阿姨’,我回头看并没有人,原来她叫的居然是我”……读来别有情趣。
  
   张贵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王 玲

侧面着笔与对面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