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42877

[ 何炳来 文选 ]   

诗词赏析课教学内容的重整

◇ 何炳来

   当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不能掌握时,老师应采取什么态度?是以原有的教学内容,填补现成的文本资料,还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老师还是利用现有的文本资料,不会考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了表面上课堂容量多,学生都能理解学习的内容,而实质上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一定难度的作业题不会做。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研究学情,寻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
   [案例一]
   《课外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设置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滁州西涧》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一首古诗词,作为一次古诗词赏析课的教学试验,我就把这首古诗词作为鉴赏来安排教学内容。《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参考资料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我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制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1.诵读诗词,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2.查阅资料,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料库获取信息,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研读文本,结合解题、注释等解说词,品味语言,概括诗词的语言特征。
   在这节课,我布置了几道练习题:
   1.直译这首古诗词。
   2.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
   3.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课后,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第一道题除了几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做,其它两道题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做。由此可见,学生还没有能够学会赏析古诗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和作业的分析,了解到造成这种原因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积累程度,教和学相互背离。这就促使我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关注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现状。那么,我怎样教才能有效?学生不会赏析古诗词,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考虑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科学设计学习过程,要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就要提供一部分与文本相关联的背景资料。
   我通过对另一个班45位学生的调查,只有8位学生阅读过“唐诗宋词鉴赏”这类课外书。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做练习题时学生为什么对古诗词赏析感到茫然无策,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积累少,获取的信息量小。
   从前面做练习题的情况发现:①大部分学生都能将古诗词直译成现代汉语;②分辨古诗词中的景语和情语有困难;③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程度无法概括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由此可见:①需要“一般学习”;②需要“强化学习”;③需要“重新学习”。因此,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读懂古诗词的语意,评析作者的创作风格是学习的难点;而直译或意译学生自己学习就行了。根据以上学情,我首先调整了教学内容,把古诗词的注释,语言的品味,风格的赏析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然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1.用投影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
   (1)韦应物诗。韦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乱后社会乱离、人民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其诗语言简淡,绝去雕饰;而风格秀朗,气韵澄澈。
   (2)前人评价。前人对韦应物的诗,多有好评,如白居易说他的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张戒《岁寒堂诗话》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可见前人对他作品评价之高。
   (3)解题参考。他的名作《滁州西涧》则寄情于景,寓意含蓄隽永。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2.教师点评,学生交流,共同概述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阅读背景资料,辨析这首古诗词的景语和情语,对文本中的解题提出质疑,并将文本中的解题不当之处进行改写。举例:将“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改写为“寄寓诗人孤独、失意的心情”。
   4.通过创设呈现学生做练习题不规范等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
   两次教学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现有材料,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安排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由于教师没有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后者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的现状后,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背景资料,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初步学会了对古诗词的赏析,教师适当点评、疏导,起到“引路人”作用,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案例二]
   教学片断:利用诗词赏析,提高品味水平
   展示《竹里馆》的赏析语言,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并结合诗词前的赏析语言,要求学生说明应从哪几方面去赏析这首诗词。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引导,学生感悟到赏析一首诗词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诗词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赏析。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赏析方法,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出示《竹里馆》诗词前的赏析语言,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找出这则赏析语言中有哪些不当之处,并加以改写。举例:第三部分语言表述不当,不符合诗词的原意。应将“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改为“以幽静、空灵、凄清的意境,表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一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主要是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比较,加深对诗词语意的理解,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为了检验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情况,我在课内设计了两道古诗词赏析题:
   1.仿照《竹里馆》诗词前这段赏析语言,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内容、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赏析。
   2.通过想象,将《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进行描写,呈现一幅完整的画面图景。
   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诗词的赏析方法,我在中国文学史有关文献资料上搜索了有关赏析语言,并以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
   资料一:马致远擅长于描写自然景物,这方面的作品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如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
   它描写旅途中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作。
   资料二:马致远的写景之作,往往寓情于景,创造出深幽的意境。其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此类作品之最受称赞者。短短的二十八字,写出了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及游子组成的一派苍凉的秋景。而景中之人,正是漂泊天涯的游子,他那无限的愁思,正与此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正如王国维所说:“纯是天籁”。
   为了让学生诗词赏析语言表述更加准确,我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作者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表达了旅人飘泊的情怀。前三句用九个并例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烘托出旅人无限的愁苦。语言凝练传神,画面色彩鲜明。
   从学生解题中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一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解题能力差;案例二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质疑、探究各个教学环节,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能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这两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古诗词赏析课我们该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呢?
   1.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片段,安排教学内容要进行学情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程度,教和学要相互联系。学情分析是准备教案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状不相符时,就要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在《滁州西涧》赏析课中,正是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现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不会解答赏析题。
   2.利用课程资源,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延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组织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滁州西涧》《竹里馆》两首古诗词赏析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问题的解决更加透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会探究。
   3.依据课程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古诗词赏析课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与学生互动,深入文本,共同钻研;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竹里馆》赏析课教学片段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赏析方法。
  
   何炳来,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桐庐。责任编校:王 玲

诗词赏析课教学内容的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