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畅想,《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联想和想象。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退化失色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改革,要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品味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方面存在着学生读得少、放录音多的现象,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鲜有所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并指导朗读的技巧训练学生朗读:如注意语音的轻重,注意停顿和语气,注意语速要适当和语调的抑扬等。但是如果朗读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不去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感情要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发挥想象力体会作品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才能真正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朗读:首先要读准,这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先读,要求动手查字典,解决自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第二步读畅,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自己反复读,能够流畅熟练地朗读课文;第三步读情,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把握感情基调,进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四步读境,这一步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如身临其境,能通过自己的表达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来。如此步步深入的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同学们边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边品味着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想象着“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钻出来”的情景,想象着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感觉,想象着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的景象,这种根植在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悟基础上的朗读,谁能说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活动设计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我们总是习惯把完整的课文分解成支离破碎的所谓“知识点”,从字、词、句、段到文学常识、语法修辞,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做彻底的“剖析”。在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的机械、僵硬的模式中,作品无限丰富的内涵干瘪了,文学和诗意的光辉暗淡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折断了。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主去感悟,去体验,去想象,去创造,把活动的空间尽可能留给学生。况且,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人而异,是不可能统一的。如果语文老师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情发挥。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为本文设计一个你认为合理的结尾。同学们有的想象皇帝游行完毕后把那个敢说真话的小男孩抓来给杀了,有的认为百姓最后把那个昏庸的皇帝给赶下了台。有一个学生则想象皇帝因游行时没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那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用锅底灰和草屑做了黑糊糊的药团换得了皇帝大量的金银珠宝,而皇帝求医心切服了过量的药后上吐下泻,命人捉拿骗子,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最后皇帝也一命呜呼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也自然得到了培养。
此外,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类的文章都可以创设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去想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斑羚飞渡》一文的第九段斑羚有两次咩叫,可请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发挥想象,用人类的语言来翻译它。《马》一文指导学生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之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家马和野马某一天某一地点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这些活动设计学生的参与探究热情极高,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的功劳?
三.在阅读训练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有学者说,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一对翅膀。通过联想和想象所能达到的神奇境界,古人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陆机在其《文斌》中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阅读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深入理解、鉴赏文章。同时,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从作品中学到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
一是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进行联想和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自己原有的感性形象再现作品中描绘的人物、景物、情节和场面等。如在学习宗璞的《花的话》一文时,我先要求学生粗读一遍课文,大体掌握文章内容;然后,有重点地去精读第二部分,学生边读边想象各种花的形状、颜色、神态和各自的语气,在每个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百花比美论贵”的场面;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引出默默无闻的“二月兰”,又适时诱导,让学生进行联想,看哪些人具有“二月兰”的美好品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清洁工人,有的说人民教师、有的说科技工作者……
二是引导学生先粗读然后闭目凝思,联系全文,再现课文的内容要点、知识结构,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四.在写作训练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文学来源于生活,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强调真实和体验,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启发他们的心智,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写作的思路,写出有创意的新颖之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可采用:
1.再造性想象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表象积累,对所供材料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原材料的新的意念形象。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图形“O”,要求学生对其展开想象和联想。同学们根据其外形特征想到了炮弹、圆月、眼睛、呼啦圈、轮胎、硬币、洞口……从含义引申角度可把它看作圆满、起点、成功、荣誉、怪圈、空白、陷阱……从它在各学科中的代表意义看,它是汉语中的韵母“O”,英语中的元音“O”,数学中的数字“O”,化学中的氧元素“O”,地理中的地球……写作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启发,使新形象一步步丰富、具体,思维逐步发散、深化,从而获得写作的“灵感”,起草构思出别出心裁之作。
2.扩展性想象训练。让学生根据原文某一段或某一点,在体会原文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从而变不具体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使形象更鲜明,情节更生动。如学习了《木兰诗》一文后,要求学生运用合理的想象,结合自己的心理体验,把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场景改写成记叙性的文字。
3.延伸性想象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如:“卖炭翁”的炭被抢,他悲愤交加,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去﹖请续写结尾。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从对比想象、假设想象、逆反想象等方面进行。当然,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要引导学生做到认真仔细地感知积累知识与生活经验。做到想象要合理,创新要合情,不可让学生走入“异想天开”、“胡思乱想”的误区。让写作训练给学生的畅想开辟又一方乐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让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育学》(主编 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徐师品,徐一波,语文教师,现居山东临沂。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