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1期 ID: 81273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

◇ 李 节


  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课,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伍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从阅读感受上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那么现代主义小说究竟是什么样子,解读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哪些作品可以介绍给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师该怎么讲现代主义小说呢?日前,本刊记者书面采访了吴晓东教授。
  
  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
  
  记者: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吴晓东: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和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提供了所谓的科学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占据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方面都有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记者: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吴晓东: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说句玩笑话,有时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起现代小说甚至比理解现代世界本身还要困难。但这也许恰恰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和欣赏以及理解和阐释现代主义小说的重心也应该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阅读和欣赏的重心应从内容偏向形式。
  我曾经讲过,20世纪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的最大冲击就是对反映论的颠覆。人们把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分析巴尔扎克的名言,称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反映论有一种坚实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能反映和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这就是20世纪小说观念的重要内容。
  因而读者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把现代主义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同时把小说看成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
  
  解读现代主义小说的诗学视野
  
  记者:您讲现代主义小说时用了“小说诗学”这个词,可否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吴晓东:法国理论家托多洛夫指出,“诗学”概念首先关涉的是“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按这个说法,“小说诗学”通常研究的是小说的内在构成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诗学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小说中的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视,而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
  现代主义小说有一个基本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是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甚至小说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加破碎;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对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中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就是现代小说的悖论:一方面是整合的动机,另一方面是世界的无法整合。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也同时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暴露出瓦解其内部结构的缝隙。而捕捉和分析这些裂缝,正是小说诗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记者:您的新书叫做《漫读经典》,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得上经典,哪些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成为经典?
  吴晓东:我认为,衡量所谓的文学经典有两个最重要的尺度:一方面是那些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那些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一样。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具有小说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这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经典绝对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我在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选讲的九部小说是:《城堡》(卡夫卡)、《追 [##] 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尤利西斯》(乔伊斯)、《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嫉妒》(罗伯—格里耶)、《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本来还想讲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此外,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讲一下德国的托马斯·曼、黑塞,英国的伍尔夫、毛姆,法国的加缪、纪德,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日本的川端康成。当然,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还有很多,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了一本书,是康诺利、伯吉斯合作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这本书对于我们认定和选择什么是20世纪经典很有帮助。
  记者: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小说?
  吴晓东:现代主义在20年代就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这样的作家就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到了30年代,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艾略特的《荒原》的影子。受当时西方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派作品,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4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等,既有意识流的影响,又有存在主义的痕迹。40年代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巨大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影响更大,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的先锋作家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他们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现代派,在80年代文坛曾经出现激烈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伪现代派”。我个人认为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不能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产生现代主义的历史条件已经过去,而西方迎来的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时期。
  
  向中学生传达一种“虚构的真实”的文学意识
  
  记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选有外国小说。一开始是传统经典小说,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到2003年,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选择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和《饥饿艺术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等。您怎么看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中学?
  吴晓东:我刚才说过,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占据的是一种文学主潮地位。让中学生多少了解一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简要图景,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今天其实是生活在20世纪造成的某种结果之中,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其实都在笼罩着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的了解,有助于认识我们今天是怎样走过来的。而这种了解,应该从中学语文教育开始。
  事实上,我参加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这套教材据说目前已经被北京一半的中学采用。我负责编选了三个单元。关于外国文学部分有两个单元,一个是外国古典文学,另一个就是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在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单元中,我选择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章、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以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我首先想在这一单元中传达一种现代小说观。我前面说过,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与19世纪以前的反映论有所不同,反映论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更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我想把这种虚构的文学意识传达给中学生。比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可能性的世界。所谓可能性的世界,就是说它在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又有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的就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小说开头写格里高尔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这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性的一种虚构。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同样,《饥饿艺术家》中的一连几十天不吃不喝的饥饿表演写的也是一种可能的情境。所以卡夫卡的小说靠现实主义的反映论的逻辑是很难解释的。卡夫卡的小说表现的正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这只能借助于文学虚构才能实现。当然,虚构不是胡编乱造,它也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虚构中蕴涵着的某种人类的可能性的真实,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哲学情境。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兴趣呢?
  吴晓东:现代主义小说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现代主义小说,如罗伯一格里耶的<嫉妒>,的确是令专业研究者也感到不那么轻松有趣的。但是,文学阅读不能只读轻松有趣的读物,相反,倒是更应该读一些难读的有挑战性的东西,如卡夫卡的小说和散文、加缪的《鼠疫》《局外人》等。但是这类作品对我们心智的培养,对我们思想的洗礼,对我们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形成,是那些通俗读物(包括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能替代的。所以关键是你是否面临着某种思想的困扰甚至面临自身生存的困扰,是否力图求索20世纪人类生存命题和生存处境。有困扰,才会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有问题,才会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致力于求解。这时就会觉得现代主义小说也许不是那么晦涩枯燥。所以首先还是阅读观念的改变。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小说都那么枯燥难读,我建议可以从一些好读的作品入手,比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是很好看的小说,收了三个关于“祖先”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一位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一劈为二,但分开的两半却都各自存活了下来,一半善良,专干好事,一半邪恶,只干坏事。人性的善与恶就这样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分成两半的子爵身上。所以大家能看出来,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写法,很适合青少年的思维习惯。但是小说的思想却很深刻,它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实的人性其实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统一,所以到了小说结尾,作者就安排分开的那两半再度合而为一,而恢复完整的子爵则“既不坏也不好,善与恶俱备”,就像我们常人一样。这一结尾可谓意味深长。
  再如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都是从东方包括中国古代选择素材,她的《王佛脱险记》写的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童话故事,很像<神笔马良》,可读性很强。从这些可读性强的小说入手,完全可以培养出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趣。
  记者:假如请您在中学讲现代主义小说,您会怎么讲?
  吴晓东: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主探究的精神,我很赞成。如果我开这 [##] 样一门课,可能会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性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解析现代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关于人类的现代体验,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他们自己对20世纪乃至今天人类所遭遇的基本生存问题的理解,在现代小说中去寻求共鸣和答案。当然最终的标准答案肯定是没有的,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自主探究精神的最好贯彻。
  记者:可否请您给中学语文教师提一些阅读和讲授现代主义小说的建议?
  吴晓东:我觉得增加新的知识储备,更新文学观念是首要任务。多读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家谈创作的书籍,多读一些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专著,都有助于教师以新的姿态和新的认识进入现代主义小说世界。比如在讲授《百年孤独》之前,可以读一读马尔克斯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那也是我在80年代读过的最有趣的几本书之一。书中有一个细节给我深刻印象:据马尔克斯回忆,1981年12月,当时身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爱丽舍宫为马尔克斯佩戴荣誉骑士勋章,并发表了简短的演讲词,其中说:“最使我感动的、几乎使我热泪盈眶的,是这样一句不但使我、而且也使他本人深深感动的话:‘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我读了密特朗总统这句话后,就特别想看看这个被密特朗视为属于他热爱的那个世界的《百年孤独》到底有什么魅力。读《番石榴飘香》也有助于理解《百年孤独》的写作背景、创作技巧、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还有很多挺有趣的例子,在课堂上介绍给中学生,会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国内有不少现代主义研究专家写的研究专著,也有助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
  
  中学生可适当阅读整部作品
  
  记者:在众多现代主义小说中,中学选入的只是冰山一角。您认为其他像普鲁斯特、乔伊斯、昆德拉等现代小说大师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上有所了解呢?
  吴晓东: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都适合中学生阅读,比如昆德拉是个很深刻的小说家,他对极权主义制度和媚俗的母题等都有深刻的揭示。不过他的小说不太适合进入中学教材,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这个人物形象就对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有一种既沉迷又游离的姿态,而昆德拉主要是通过这个人物对待性爱的态度来表现这一切的,尽管其中具有一种升华了的审美意绪,但依然对中学生不太适合。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也如此。倒是乔伊斯有几篇短篇小说可以考虑作为中学生的读物。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头部分也可以。
  记者:语文教科书中大多是作品节选,您认为节选会不会影响对整部作品的理解?您是否建议中学生读整部的现代主义小说,您会给他们推荐哪些作家、哪些小说?
  吴晓东:节选的方式对学生理解整部作品当然会有一定影响,不过像《百年孤独》第一章自身比较完整和自足,同时整部小说有不少“课堂不宜”的内容,在中学阶段只读第一章其实是可以的。而相当一部分现代主义长篇小说,还是读整部为好。我个人建议下面一些小说比较合适作为中学生课外读物:
  《气球》(美国巴塞尔姆)
  《笛梦》(瑞士黑塞)
  《我们的祖先》(意大利卡尔维诺)
  《局外人》(法国加缪)
  《日瓦格医生》(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白象似的群山》(美国海明威)
  《死者》(爱尔兰乔伊斯)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看不见的收藏》(奥地利茨威格)
  《阿莱夫》(阿根廷博尔赫斯)
  记者:好的。感谢您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专业的解答和建议,也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