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11期 ID: 135969

[ 赵黎丽 文选 ]   

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王家伦

◇ 赵黎丽

  从“散装零售”式的单篇教学走向系统综合的单元教学,这是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当今的单元教学已难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甚至已出现被他物所替代的趋势,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未见提高。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单元教学。
  
  一、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选择
  
  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单元为教学基本单位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几篇课文为载体,把教读、自读、写作、练习、考查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单元教学也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环节,尽可能地将读写甚至听说能力的训练安排在一个单元中的教学活动。
  (一)单元教学的滥觞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兴起了新教育运动,有人提出了“单元教学法”,并产生了“单元教学论”的思想。不久,美国又流行起“莫礼生单元教学法”①。
  “五·四”后,盛行于欧美的单元教学法输入我国,梁启超先生借鉴欧美经验,提出文章不能一篇篇地讲,须一组组地讲,并强调每组文章须经过反复比较研究,使学生真正懂得文章的思想脉络、起承转合。一组组比较着讲解文章,实际上就是我国单元教学的滥觞。
  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继续提倡并实践单元教学,他们合编的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就按单元编排。其中的一“课”,实际上就是一个单元,每单元用一篇“文话”为先导,继以两篇符合“文话”有关道理的选文,然后安排以选文中的词句为例的一篇“文法”或“修辞”,最后是根据选文复习巩固“文话”、“文法”、“修辞”所介绍的知识的“习问”。每册中的“文话”成系统,“文法”、“修辞”也成系统。
  1980年8月25日,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霍懋征撰文《光明日报》,文为《我怎样在一学期教95篇课》,介绍了自己“合理地组织课文”的经验,实际上,这就是单元教学法。朱绍禹教授撰文热情赞扬了霍老师的教学经验,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单元教学的可行性。从此,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并作为教学结构进行的教学活动引起了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单元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日趋活跃,一时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各种颇有特色的教材也纷纷面世,如欧阳黛娜的辽宁省鞍山十五中教材、曹文趣主编的浙江省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上海H版S版教材、曹础基沿海版教材,以及洪宗礼“单元合成,整体训练”教材等等。
  (二)单元教学符合语文的需要
  单元教学从教读到自读,从自读到总结的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过程,能使学生顺利地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使理性认识作第二次飞跃,使其得到实践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便高效率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鼓励其向未知世界进军。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训练密不可分,单元教学将文体相同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如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将《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四篇课文编为一个单元,通过学习,学生不难发现写景散文中观察点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一是移步换景,二是定点观察,三是定景换点。当然,也会发现这三种情况可能交叉出现在某一篇文章中。
  单元教学将文体相同的文章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元安排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确定了从教师讲读到带动学生自读的基本形式。如对于199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的驳论文单元,教师可精讲前两篇《俭以养德》与《“友邦惊诧”论》,此为“举一”;然后,要求学生把精讲课上学到的有关驳论文的知识灵活运用于《驳“实惠”论》、《个人与集体》与《读孟尝君传》等篇目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此为“反三”。
  另外,单元教学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转换。由于单元目标明确,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能立即顺理成章地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趁热打铁,巩固所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二、单元教学的“异化”
  
  虽然说单元教学自正式登上语文教学的殿堂之日起,就受到了语文教学界的广泛关注,受到赞声一片。但是,单元教学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逐步暴露,单元教学出现了“异化”。
  (一)单元编排的不理想
  从“前”语文课本来看,一些单元的编排确实颇不科学,严重影响了单元教学的效果。如人教社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四篇课文依次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崇高的理想》《〈呐喊〉自序》《简笔与繁笔》,前两篇为教读篇目。这四篇文章中,除了前两篇文章(一篇为并列式论证,一篇为递进式论证)同属演讲词外,无论如何找不到其他共性,《〈呐喊〉自序》还是记叙文!如此的篇目安排,学习者怎样才能“举一反三”?所附知识短文一为“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一为“理解文章的句子”,后者尚可,就前者而言,《〈呐喊〉自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写作训练,则是“选用论据”!其听说训练,竟然是作“讨论”练习!诸如此类让教学双方难以适从的单元编排在初、高中12册课本中何止一二!更何况有些单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文!
  (二)单元被“专题”替代
  为了在“工具论”与“人文论”之间调和,为了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一般单元都以文本所负载的内容为脉络选文、编排,而且阅读教学明显与写作教学脱节。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长征〉节选》)为例,各文本除了都反映“长征”这一题材外,没有任何其他联系。单元写作训练为“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略显牵强,口语交际为“当一次主持人”,更是“离题”。这种单元编排就显得“很不语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比较语文”的单元,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松鼠》《松树金龟子(节选)》《国宝—大熊猫》《黔之驴》),前三篇课文都紧紧抓住动物自身特点进行细致描写,向学生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可爱的大熊猫,“语文味”较浓。但第四篇课文《黔之驴》中并没有过多地对动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刻画,与后面的写作训练“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关系也不甚密切,而且《黔之驴》作为一篇文言文突然出现,是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这篇文章为什么会入选本单元,难道仅仅因为驴也是“动物世界”的一员?
  尽管编者的意图是为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板块”特点,从而构建了一个个相对完整、自成体系的学习单位。但是这种单元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元了,只能称为“专题”,“单元教学”就成了“专题教学”。更何况“专题”更多偏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过少关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各“专题”之间还缺乏纵向的逻辑联系,因此,想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又是一句空话。
  
  三、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
  
  事实证明,当单元教学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如有些人所期望的那样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说“停滞不前”尚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所以,在这迫切需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时刻,重申单元教学的意义,通过单元教学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成了当务之急。当然,我们所提倡的单元教学不是“前”单元教学的简单翻版,而是更上一层楼的单元教学,也就是说,单元教学需要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