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11期 ID: 135975

[ 曹颖群 文选 ]   

王松泉语文智育观探析

◇ 曹颖群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智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核心和本质。这段话,是王松泉先生语文智育观的典型表述,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语文智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并以后者为最高目标;
  第二,语文智育的主要内容是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并借此达到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目的。纵观王松泉先生千万余言著述,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他很早就建立起来的并坚持始终的语文智育观,当然实际内容还要丰富得多。下面分六个方面一一解读。
  
  一、语文智育的载体:“语言”“言语”
  
  语文的本质一直是个争议丛生的话题,但这样的争议在王松泉先生的论著中开始“尘埃落定”:语文,就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是语言规则及其运用这一规则进行口头和书面言语活动并形成言语作品的过程的总和。它可以表述为如下“公式”或图示:
  
  在此基础上,王松泉先生也顺带解决了另一个争议丛生的问题,即语文性质的问题。他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言语,那么语文的性质就当由语言和言语的性质来决定:“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言语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语文正是语言工具性与言语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论断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理念高度吻合。这样的论断一经问世,即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他的论文《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一经《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刊出,立即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现在,王松泉先生的语文观及语文性质观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解决了“语文是什么”的本源问题,语文学科的主要学习内容也便水落石出:掌握“语言”、发展“言语”。换言之,语文智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语言教学和言语训练,“语言”和“言语”是语文智育实施的两大主要载体。那么,“在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哪个重要?我的回答是两句话,一是两者都重要,二是言语更重要。”王松泉先生关于语文智育的另一重要观点由此诞生:语言教学为言语训练服务。所以,掌握“语言”是语文智育的基础,发展“言语”才是语文智育的主要和最高目标。
  
  二、语文智育的基础:掌握“语言”
  
  什么是语言?掌握“语言”在语文智育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它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构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是由社会集体意志决定的,任何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运用现实生活中那套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只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套为社会所认可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言语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掌握“语言”是语文智育的基础。此处的“语言”统指语文基础知识。对于“语言”在语文智育中的基础地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松泉先生就提出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一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贯穿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无一不是对于语言的运用,必然要涉及到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学等知识”的观点,并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型的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出“在当今以发展智能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的时候,决不应该放松语文知识的教学,相反,倒是要努力加强和改进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师生须掌握知识和知识教学这两个序列。为了有效保证教学的良好效果,他还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体系加以划分并辅以图示的方式呈现,赋予“语言”教学以科学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与此同时,他还响应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提出“精要、好懂、有用”当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三大原则,“理解、运用、能动”则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三个发展层次。这样高屋建瓴的认识,在语文教育尚处艰难改革的当时实属不易!在今天看来依然准确、不乏深意!
  十多年之后,王松泉先生依旧坚持着他的“语言基础观”:一个人要提高言语能力,就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一系列的语言知识:“逻辑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语法解决言语通不通的问题,修辞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同时还对“语言教学”作了必要的时代性的补充:“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教学,应当服从和服务于言语训练,它不求系统和完整,因而决不能本末倒置地忽视言语训练而将语言知识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简言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是“必要而实用的语言知识”,是有助于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语文基础知识,它的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为起点和终点。
  
  三、语文智育的高标:发展“言语”
  
  什么是言语?发展“言语”在语文智育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言语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包括听说读写的活动和成果,例如讲话、议论、写作等等,是一种个人行为。王松泉先生认为,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才能不断发展;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发展“言语”是语文智育的主要和最高目标。王松泉先生指出,“语言”只是作为桥梁和纽带存在,是为言语训练服务的,“言语训练”才是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他说:“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专门或主要地教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以言语训练为己任。任何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学习母语的,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及其语法规则,然后再进行言语活动。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必须牢牢把握言语训练这个中心,绝不能一味地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而忽视了言语训练,也不应让语言知识教学代替了言语训练。”就在共和国六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王松泉先生还就此著文重申他一贯的观点: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简言之,就是“言语文化”——让我们的民族后代通过学习渗透语言知识的言语,成为一个具有语文素养的“文化”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松泉先生严肃地批评了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把考试重心放在语言知识上的错误导向,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提出“语文考试应当以言语能力的形成为标尺,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但要考查学生言语活动中必备的语言知识,更要考查学生的言语水平,而不能单纯地、孤立地考查语言知识。”“语文考试只有真正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言语能力,即在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松泉先生认为语文智育中言语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语文智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习如何运用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所以它“需要立足于言语形式,按言语形式的学习来排列学习进程,让学生在领会言语作品内容的同时,把握这些言语作品的形式”。“以形式为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所以,语文智育的最高目标不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在学生对言语内容的熟练记诵,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言语形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