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作和写作教学,太多的人有太多的话要说,但看看目前的学生写作和一线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家说了那么多,却似乎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前中学一线的写作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奇怪”的现象。
暑假期间笔者浏览了一些博客,不经意间发现了博客中一系列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出自一位语文学习成绩一般、平时作文没有突出表现、刚读完初一的学生之手,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笔者向这位学生了解情况后,得知她写这些博客文章的时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是一气呵成的。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得知,平时她不怎么喜欢写作文,老师布置的作文,她也仅作为任务对待(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待作文的一种普遍态度)。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读了其中的几篇博客文章,认为我们有必要做如下几点思考,写作和写作教学必须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问题。
一、缘于真正的需要,是写作的内在动因
我们为什么而写作?是为了作文考试而写作吗?似乎是这个原因。但有的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写老师布置的作文?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的写作教学最后却使得那么多的学生对作文感到深恶痛绝,甚至不愿写任何东西了呢?另外,学生的自由写作对考试有用吗,我们能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形态吗?
可以说,作为一线教师和在校中学生,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的困惑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追问中。
搁置纷争,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当考试作文还没有开放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时候,它就必然会存在应试技巧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写作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一味依从作文教学的应试功能而全然走向应试作文教学,那我们又将吃力不讨好。原因很简单,应试写作虽然不可缺少,却只是学生写作需要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在很多时候,写作与考试无关。所以,当学生没有应试需要的动力与内驱力时,应试写作的价值就显得相当有限了。
应该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从理论上讲,自由写作更符合人的天性需要。同时,自由写作应该写作时间自由、写作内容自由、写作方式自由。只有这些都自由了,学生的写作才是因需要而发生。正因为因需要而写,他们的写作才因有需要而有兴趣,因有兴趣而形成内驱力,因有内驱力而能得到持续发展。
所以,上述两种写作教学形态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价值归宿不同。自由写作的目的更多指向为什么而写作的“治本”问题,应试写作则更多指向中学作文评价考核的“治标”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从学生切实需要的角度运用好它们。
我们不妨从上面这位学生的博客文章开始说起,她写这些文章完全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意愿。而平时,在我们布置作文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用真情实感来要求学生写作,并将其作为评判作文的标准并没有错,错误的是对写作者而言,真情实感不是想有就有的,正如你对一个人的感觉,不是想有感觉就有感觉的,它往往出于主观或客观的某种需要。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学生的真情实感都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就拿这位学生来说,她之所以想写这些博客文章,是因为这些事对她的心灵世界造成了影响,对她的情感有了触动,使她有了一种想说想写的欲望,至于写出来是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某个特定的读者,也许是为了和博友分享,也许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命轨迹……
所以,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真情实感的写作观一直是我们评判和要求学生写作的标准,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学生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或想写真情实感但写出来就不是真情实感了呢?很关键的一点是,真情实感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并且学生对真情实感的抒发应该出于一种需要和动力。
比如,这位学生博客中的第一篇文章《初中第一次春游》,这篇小短文前面的叙述是相当平淡的,也没什么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甚至没有必要的详略安排、细节描写、情节刻画。但就是在结尾这一段我们看到了她写作的内在需要,她说“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就过去了。好想再玩啊,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伤心的事总想想尽办法去忘记,可快乐的事总想再来一次。难道不是吗?”这就让我们看到,这位学生之所以非常渴望表达这一次春游,是因为这一次春游中的快乐体验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这种快乐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写作业所无法体会到的,是所有老师嘴巴里讲不出来的。同时,她觉得,不把这次快乐记录下来,就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因此,她就愿意去写,愿意用自己最真实的思维与情绪去表达。她也不管写得好不好,不管取材是否详略得当、中心是否突出、立意是否深刻。
同样对于一件事,同班的许多同学都去了,但他们并没有用写作来抒发什么。这说明这次游玩没有使他们产生个性化的真情实感,没有促使他们产生表达的需要。所以,我们想尽办法,希望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成了一相情愿的举动。此时,如果他们仅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写,结果可想而知。并且此时,即使我们采取各种写作技能和方法对其进行指导,效果同样不显著,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所以,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要有真情实感的心灵感受。从一定意义上说,事情本身没有真情实感可言。试想,同样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恐怖作家能把它写得让人不寒而栗,而我们却怎么也写不出那种令人担惊受怕的感觉。这是因为心灵感受的力量促使个体形成了个性化的真情实感,从而使得事情本身具有了真情实感表现的可能。同理,同样一次春游能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依然无动于衷。既然这样,学生是不是只能靠天赋来写作了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而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种需要论。但同时,除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理解的欲望、审美的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他指出,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层次需要之中。
从写作的本质来说,写作的需要更接近于不属于基本需要的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的需要。
根据这一理论,要解决为什么写作这一前写作阶段问题,教师主要应该做的不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审题、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而是如何激发学生深化对身边人、事、物的认识,给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新视野,从而树立重新认识的需要。人的认识理解是辩证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重新理解,产生再次观审这个世界的需要,此时他们真情实感的写作才有了真实的动机。而这种激发需要的写作教程内容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系列课程,甚至没有系列案例。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个性化真情实感的写作需要是偶发的,是不自觉的。所以,在前写作阶段,如何培养学生拥有对事物深化认识的需要,对人和事物有审美的需要,如何指导学生找到一种表达的需要,对写作至关重要。而要激发表达的需要,只有培养学生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丰富的内心感受,有着不断细化、深化的思维情感品质,写作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源头活水。
二、主观差别的需要,是写作的主要内容
关于写什么的问题,现在在中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那就是写学生身边的事情,写他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颦一笑。
这个看法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颦一笑,学生就是写不出什么名堂。朱自清眼中的细雨像花针、像牛毛。我们眼中的细雨要么还是细雨,要么也是像花针、像牛毛。我们看父亲买橘子,可能只想到橘子买好了没有,朱自清却看到了一个深含意蕴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