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第11期 ID: 135973

  

高中语文学习评价的探索者

◇ 张志刚 曹明海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山东临沂市教研室朱成广老师持守着这样一种特有的姿态,即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教研探索者,站在对学生成长与生命价值关怀的立场上,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改革和发展进行拷问和思考,为把握语文教学的真义和实现语文教学的追求,从未离开教学一线的前沿探索阵地。近几年来,他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进行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启了高中语文学习评价的智慧之门,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这个所谓的“瓶颈”难题迈出了第一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语文学习评价的新探索——用教材评价
  
  新课程视野下,如何实施高中语文学习评价?
  朱成广老师认为,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展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课标的表述相当简略,还不足以具体操作语文学习评价。新课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的,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参照,也应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重要载体。在目前状况下,利用新课标教材进行教学实验,探索语文学习的发展性评价的路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语言评价与研究(困境、抉择与方向)》一书指出:“一个良好的评价计划应该有效(Valid)、可靠(Reliable)、可行(Practical),并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Washback)。”2005年11月,朱成广老师承担了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的课题:“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的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研究”。他在实验中作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立足选用的人教版教材进行试验
  既然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理念编写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照,因此“用教材评价”和“用教材教”就应当是同步进行的。
  (二)“评价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步设计,相互促进
  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以学为主”,学生是整个语文学科课程(课堂学习、语文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等,必修课、选修课)的活动主体,而学生及其学习方式毕竟处于发展、形成阶段,这就需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方式使之知其优劣,从而“长善救失”,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以顺利地良性推进,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得以长足发展。
  (三)体现简捷可行性,显示实效性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已有的发展性评价大多较为繁琐(如多元评价量表的采集),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力避繁琐,强调可操作性,重点做好“档案袋评价”和“学习方案”设计。
  
  二、利用语文必修教材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
  
  语文必修课程的评价分“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两部分,并各有其不同的评价方式,但“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共同提倡使用的。所以,朱成广老师对“成长记录袋评价”进行了具体探索。
  成长记录袋又称档案袋,是在20 世纪80 年代西方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档案袋”一词最初是指跑道的意思,后又有“成长记录袋”、“代表作选辑”之称。
  朱成广老师指出,成长记录袋是现阶段我国评价改革所努力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新颁布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和化学等课程标准,都在“评价建议”部分对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成长记录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等”。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等具体成果具体考查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要“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作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这些建议都适用于“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
  朱成广老师认为,就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积累整合”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的课程目标,《标准》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比如“阅读积累”,就应该在多读多积累的同时巩固和发展阅读技能,更主要的是吸收、积累,通过诵读记忆、浏览摘录、记读书笔记,积累比较厚实的语文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把读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学习知识、积累文化,同时也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因此,“成长记录袋”也是目前较为适合的方法。
  朱成广强调,“成长记录袋”在高中生的写作训练中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吕叔湘曾经批评过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作文教学可能是效率最低的。每周四的作文课常常被学生视为“黑色星期四”,作文题目大多是临时提供的,如有些老师所言是“拍脑瓜作文”,学生是被动地按照老师提供的题目写作,很难体会到写作成功的喜悦。老师要批改两个班至少一百份作文,工作量大,也很难细细改过,顶多草草写几行批语,打上个分数了事。发下作文,学生也大多瞄一眼分数便束之高阁,很少有再拿出来看一看、改一改的时候,学生的训练老师的批改等于做了无用功。这样的训练随机性大,学生的下次作文可能跟上次作文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换作“成长记录袋”评价,完全让学生自主地体验写作、修改的过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朱成广老师主张,在设计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时,可以将阅读、写作进行有效整合。一个学期完整的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一般要求提供如下内容:
  (一)个人语文学习的自我测试量表
  人教版教材必修3“梳理探究”栏目提供了一份《语文学习自我评价量表》,可在学期开始即印发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重新设计。测试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
  (二)语文课各次测试试卷及成绩
  平时的阶段性测试卷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期结束时可让学生通过浏览试卷进行总复习,甚至高考复习时也可以让学生“重温”自己做过的试卷。此项也在培养学生的“资源积累”意识。
  (三)阅读笔记(读书报告)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的阅读积累很难通过纸笔测验考查出来,“阅读笔记”(读书报告)是一种不错的形式,应适当进行量化。高中生年龄渐长,功课渐多,可以结合人教版教材的“名著导读”栏目指导他们进行名著阅读,并提供一篇“读书报告”。还可以在学期中间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在活动中进行评价。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及研究概况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此项。也可以与教材中的“活动性学习专题”结合进行,比如教材必修Ⅰ“梳理探究”栏目中的“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等都是不错的研究性学习选题,而且都可以有难易不同的要求。当然,也可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提供。
  (五)个人习作集
  这是重点做的,主要是课堂写作及修改后的文章汇集,包括来自教师、同学的评价及来自家长的反馈等。这将在后面进行专门论述。
  (六)参与语文活动的记载
  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活动既包括课内围绕文本展开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语文实践课。如学生参加诗歌朗诵会、课本剧演出、办报刊、采访等的照片和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