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言课文。作为文言文,教学中将遵循“先言后文”的原则和程序:先让学生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掌握字词句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学习其中的人文内涵,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神素养。
同时,教学中又将遵循笔者导师郑逸农先生“先生后师”的“非指示性”教学原则:不管是“言”的学习还是“文”的学习,教师都不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做现成讲解和灌输,不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在学生获得学习体验后,教师是一个及时的促进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言”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以自读、齐读和合作解读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正确解释和翻译文言字词和句子;“文”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确定学习主题、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对屈原的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生死问题有自己新的思考和判断,并能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每人发一张16开备用纸,让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体会感受,及时捕捉学习灵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教师用幻灯片亮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是啊,当一个人用尽心血去呵护的人生理想一旦破灭时,他(她)心中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剧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去感受屈原心中生与死的剧烈矛盾,去感悟他那与众不同的人生抉择,并用心去思考生与死的真谛。
二、思考文言文的学习价值
教师:今天是借班上课,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随意交流。
教师:现在我来问问数学课代表好了。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数学课代表: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
教师:我再请英语课代表说一说。你认为文言文有哪些学习价值?
英语课代表:了解古代的一些情况。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虽然说得不是很到位,但基本意思说到了。我也来说说,就算是方法介绍吧。(亮出幻灯片,边亮边说)文言文有两大学习价值,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二是文学文化方面的。即一言一文。文言文言,有言有文。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两点来展开学习。
三、学习语言文字
1.自读课文
教师: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读之前,我提三个要求:第一,不要齐读,每人自己用心去读;第二,要读准字音;第三,要读出节奏。
学生自读,两分钟左右。
2.自主学习
教师:这篇文章字词句的意思,我不准备现成解释和翻译给大家听,我想让同学们自己主动结合课文注释梳理一遍。每人的学习情况是不一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梳理过程中如果碰到疑难问题,请写在备用纸上,或者直接在书上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
学生自主梳理,三分钟左右。教师巡回引导,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并及时插话,介绍方法:在梳理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的,一是字词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二是句子方面,要注意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3.互助学习
教师:刚才在梳理过程中,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疑难问题,老师仍然不准备对各位的问题现成释疑解惑,而要让大家以互助学习的方式共同解决。请以前后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相互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及时记下来,待会儿提交班级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助学习,合作释疑。
教师:刚才大家交流得比较主动,小组长们还在草稿纸上记下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请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一小组长:“而能与世推移”这句话该怎么翻译?
教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让每个人都尝试着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才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翻译最大的障碍在哪里?其实往往就是句子中某一两个词,含义或用法没搞清楚。“与世推移”中的“与”就是“和、同、随”的意思,“世”就是“世人、世道、社会”的意思。“移”是什么意思呢?想一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中的“移”是什么意思?(许多同学插话:动摇,改变。)对,没错,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用一句非常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说得不好听点,那叫“随波逐流”。
一小组长:“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中的“皓皓之白”、“尘埃”怎么理解?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皓皓”是“洁白”,“白”也是“白”,这里的“之”应该是“的”,所以“皓皓之白”可能要理解为“纯净的白”、“纯洁的白”,后面再加上“的身体”,以使句意完整。“蒙世俗之尘埃”中“尘埃”是“灰尘”,这里引申为“污垢”。
一小组长:“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中“淈其泥”“扬其波”什么意思?
教师先让学生们一起开口说,然后才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淈其泥”是“搅浑那泥水”,“扬”是“扬起、掀起”,扬起、掀起那波浪。句子的意思相当于“推波助澜”。
4.教师检测
教师:接下来,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刚才的学习效果了。我用幻灯片亮出题目,每亮出一组,大家都要一起开口说出答案来,每人都要动口,不能做旁观者。
题目1: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枯槁;②凝滞;③莞(尔);④濯濯。
题目2: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③形容枯槁;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渔父莞尔而笑;⑥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题目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①行吟泽畔;②是以见放;③安能以身之察察。
题目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现场反应良好,每位同学都动起来了。学生前期学习效果不错。)
5.播放朗诵音频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全文的意思,现在请大家听听朗诵的录音,边听边自己读。录音读得不好的地方,可以自己作出调整。
播放《渔父》朗诵音频,学生朗读。
四、学习文学文化
1.确定学习主题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文言”之“言”,接下来要进入“文言”之“文”了。我先给大家介绍胡适先生的一个观点(亮出幻灯片):“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便是文学。”既然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这个工具去领悟文章传什么情,达什么意。现在请自主确定一个与本文人物有关的且有探讨价值的话题或问题,并自己作出基本的探究,形成基本的理解。
学生独立学习,五分钟左右。
2.交流初步成果
教师:现在请把你自己的话题或问题以及基本理解说给小组同学听,每人依次轮过来。各位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话题或问题及理解是好还是不好,关键是每人都参与进来。
各小组同时进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小组重点探讨
教师:刚才每个人都在小组内交流过了,现在就请各个小组从组员的发言中重点选取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继续展开深入的探讨。小组长负责记录,准备代表小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