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号晦翁、云古老人等。祖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生于福建,长于福建。朱熹不仅在哲学、经济、科学等领域建树辉煌,独领风骚,而且还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朱熹热衷于教育事业,他的一生都与教育活动分不开,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诗歌创作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评论者言,在中国教育史上,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最有影响力的杰出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教育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从中挖掘出对当代教育有价值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更好地服务。笔者认为,在当代深化语文教育的改革中,朱熹语文教育思想仍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启发诱导,释放语文学习原动力
朱熹《小学集注》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①朱熹认为,兴趣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恰当地挖掘学生的本能,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释放他们来自于内心的学习语文的原动力呢?朱熹认为,贯彻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是关键,因为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朱熹在注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②“愤”和“悱”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空白”心理状态,目的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处于“愤”、“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能否发现或提出疑问。朱熹认为疑问越多,进步就越快、越大,“大疑则可大进”③。朱熹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索、积极思维。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④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正是启发诱导教学的奥妙所在。朱熹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终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个引路底人,做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⑤他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学问要靠学生自己,应该让他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学、践履上;当他们有疑问时,教师应与他们一起商量,给他们作引路人和证明人。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⑥教师不做填鸭人,不要将现成的结论硬塞硬灌给学生,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践履、体察、思索、消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朱熹的启发诱导式教学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合作,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思想内涵与今天语文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是相一致的。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最引人注目的理念之一就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认识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力,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原动力,培养了语文兴趣就是释放了语文学习原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为先。魏书生说:“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有的教师只能捣毁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⑦学生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语文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们就一定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从而释放出其学习语文的原动力。
二、书声琅琅,课文不厌百回读
朱熹关于读书的认识颇多,后人多知其影响深远的“朱子读书法”。其实朱熹早已有论述,主张要多读书,强调朗诵的重要性。朱熹很推崇“古人读书,亦记遍数”的做法,认为“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遍数读够了,未能成诵,要读至成诵;若已成诵,但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⑧他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他认为“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⑨显然, 朱熹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加以推介。他很赞赏古人关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他认为“谓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⑩朱熹这些关于熟读精思的论述,同苏东坡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观点一样,都是深有体会的经验之谈。
朱熹的“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11}一语道破了读书特别是咏诵文章的奥妙。他认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不要“贪多务广,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12}。朱熹认为“涵泳”是以虚静的接受心理为先决条件的,最强调的是接受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读者只有忘我地投入到作品中,完全与作品融为一体后,深入地体察与玩味,才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处。朱熹把这生动地比喻为“须踏翻了船,通身在那水中,方看得出。”{13}而朱熹认为“涵泳”的解读方法和途径是读者对作品的有声“讽诵”和“熟读”。朱熹强调“讽诵”和“熟读”是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情趣和韵味的领悟和把握,对此,他有过精彩的论述:“读《诗》,惟是讽诵之功”,“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况诗又全在讽诵之功。所谓清庙之瑟,一唱而三叹,一人唱之,三人和之,方有意思。又如今诗曲,若只读过,也无意思,须是歌起来方见好处。”{14}古人也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代私塾教育是非常重视“讽诵”和“熟读”的。
朱熹不仅要求读书要“成诵”,还要求在成诵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而且是遍数越多越好。有研究者批评他这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机械读书法,但是,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须“要死要活”,在精读方面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确非常需要这种“死”,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材料,而目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半死不活”、“走马观花”的读书方法是不利于语文学习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15}可见诵读在今天的语文学习中依然重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诵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积累语感,加深体验。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精神,或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停留在讲得多、读得少的层次上,把意蕴深厚的语文课上成“析题课”,课堂上几无琅琅书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改的一大缺憾。笔者认为,在新课改中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提倡诵读。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语文课必须回到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模式上来。当然,前提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语文课程特点,这样才能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继续发扬光大诵读的优良教学传统,让诵读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